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海尔:启动“全球化品牌战略”进程
    2006年,海尔把“全球化品牌战略”做为自己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张瑞敏认为,海尔要想完成“全球化品牌战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至少要过三道坎:满足全球化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能否实现从机遇利润到双赢利润的转变、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这“三道坎”是张瑞敏在2005年12月海尔创业21周年年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在讲话中张瑞敏认为过去的21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海尔走上了一条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艰巨但又必须要走的路,张瑞敏感到这条路越来越难走。

    这次讲话将近一年后,2006年10月27日,海尔集团宣布与日本三洋电机在日本成立由海尔控股的合资公司,双方将致力于全球冰箱新品的研发。三洋原冰箱开发团队全部进入合资公司,知识产权归合资公司所有。这一消息公布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三洋在冰箱行业全球领先的技术将为海尔的国际化进程加速。

    对于我们来说,并购三洋冰箱业务是否能够借助三洋的渠道和技术为自己的全球化品牌战略加速,一时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当然也就难以判断和定论,但对于此次并购本身却可以从一定的角度进行一番解读。

    过去的海尔

    1984年12月26日,中国家电工业引进的第41条生产线,德国利勃海尔的生产技术被引进到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处于物质短缺年代的海尔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是时,以冰箱为代表的成千上万的家电产品,正被日夜不停地投放到如饥似渴的中国家庭当中,而生产出的产品似乎永远供不应求。引进生产线半年后的1985年4月,在海尔的历史上发生了后来广为流传的“砸冰箱”事件,张瑞敏让工人砸坏的76台“问题冰箱”从此成了海尔严格质量控制的发端,“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管理理念被提出来。在那个短缺年代,这次事件无疑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外界的人们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这个刚刚起步的小冰箱厂。此后的六七年间,抓住机遇的海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1年海尔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

    1992年12月,通过兼并和重组后的“海尔”这个名字被确定下来。1993年,海尔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在随后的几年当中,海尔先后以“吃休克鱼”为理论根据,到1998年一共兼并了18家企业,海尔完成了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在这一时期,海尔早已不是那个单纯生产冰箱的小企业了,冷柜、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家电产品都已成为海尔的发展产业。1998年,海尔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162亿元,并创造了创业14年增长速度平均82.8%的“神话”,这一年也是海尔的转折之年,这一年张瑞敏提出了市场链再造工程,在他的强力推动下,海尔经由组织流程的再造而达致人的再造。

    从1984年到1998年的14年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海尔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遇,海尔的成功与这些机遇无疑是分不开的。但从1998起,张瑞敏认为,要让海尔这个品牌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对海尔的品牌具有一定的忠诚度,美誉度,而不是简单的知名度,必须从企业的国际化向国际化的企业转变,海尔需要利用自己的能力,通过整合资源将自己的品牌扩展到全球各地,海尔从此迈出了国际化的发展步伐。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海尔和其他国际化发展的中国企业大多从进入欠发达地区不一样,海尔走的是“先难后易”的路子,其产品是先打开发达国家的市场,然后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重点的例子是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州投资3000万美元建立美国海尔生产基地,直接在当地建厂和雇用当地的员工,进行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当地本土化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五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困简介 >案例(第五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困目录 > 海尔:启动“全球化品牌战略”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