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海尔:启动“全球化品牌战略”进程
势,但最近几年来,三洋电机的经营状况并不令人满意,而在白色家电的生产经营方面效益一直不好。有资料显示,最近几年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中,2004年的亏损额更是高达1710亿日元。其冰箱业务的亏损问题尤其严重,截至2006年3月,三洋电机冰箱业务亏损约200亿日元。三洋急切地希望通过调整生产结构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10月初,三洋电机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计划裁减约30家集团企业,即约10%的比例。之前,三洋电机曾宣布将裁员1.4万人,约为全球总员工数的15%;并将退出DVD播放机、DVD录影机以及卡式录放影机业务以及关闭一家晶片工厂,计划削减1700亿日元成本。因此,早在去年年底,三洋电机就曾表示将停止自己生产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业务,而选择让中国内地或者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贴牌生产。

    三洋与海尔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01年。这一年,时任三洋株式会社会长的井植敏来海尔参观,海尔的管理模式和产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井植敏当时提出合作意愿,双方一拍即合。2002年1月8日,海尔与三洋在大阪宣布结成战略联盟,合资成立了“三洋海尔株式会社”。当年12月,三洋电机也在海尔产业园正式开工,成为海尔的配套工厂之一。日本家电市场是世界上最“顽固”的市场,其境内包括三洋、松下、东芝、日立和夏普在内的五大品牌垄断了90%的市场,国外品牌难以进入,而此次海尔与三洋实施战略性合作,使得海尔利用三洋的渠道得以进入日本市场,而三洋通过海尔也轻松的打入了加入tO后不久的中国市场,可以说,双方的合作在当时给对方都带来了不少好处。

    2006年,当三洋希望通过调整生产结构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打算出售冰箱业务时,海尔自然是考虑的对象。可以想象,一方面,三洋要甩掉冰箱业务这个“包袱”,综合考虑海尔是个不错的买家,加之双方之前又有过愉快的合作,三洋自然乐意出售冰箱业务给海尔;而另一方面,冰箱一直是海尔的核心业务,如收购成功,对其综合实力会是个有力的补充,又海尔在推进自有品牌效果并不显著之后,一直在全球寻找并购对象,当机会来临,海尔自然不会错过。因此,这起并购案似乎在意料之中,当其发生时,也确实并没有如联想并购IBMPC、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那样引起业界的轰动,这起并购案几乎是在平静中到来和结束的。

    2006年10月27日,海尔与三洋在东京签约,双方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海尔三洋株式会社”。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亿日元,海尔和三洋分别占60%和40%。海尔以现金入股,三洋则以原冰箱事业开发团队整体进入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致力于全球冰箱新产品的研发,知识产权归合资公司所有。除此之外,三洋还将持有90%股份的泰国冰箱工厂出售给海尔,而三洋今后的冰箱将由海尔贴牌生产。一桩平静的并购案到此结束。

    有资料表明,海尔集团2005年陷入了艰难的盘整期,1039亿元的销售收入仅比2004年增长30亿元,国内有些市场甚至出现了下滑;利润总额也从上一年同期的近30亿元下降到13亿元,销售利润率只有1.27%。有专家指出,海尔依靠传统的增长方式很难会在销售收入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海尔必须向高端市场靠拢,以提高技术与品牌形象,加快国际化进程。而此次依靠冰箱起家的海尔通过收购取得了三洋冰箱业务,控股三洋研发部门后,海尔冰箱将在高端技术上赢得一定的优势,从而可以提升其全线产品的品牌价值。但是,并购往往是把双刃剑,它并不仅仅为企业带来好处和价值,使不好也可能伤害到企业自身,这对于2006年海尔刚刚开始的“全球化品牌战略”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并购三洋冰箱之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五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困简介 >案例(第五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困目录 > 海尔:启动“全球化品牌战略”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