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界的龙象之争
印药企大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度归来
印度制药业的快速崛起,在中国制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考察团纷纷开拔印度,去寻根探源。
在各界媒体纷纷探讨“龙象之争”的同一时期内,5月15日海正药业的董事长白骅从印度考察回来。12天的切身体会,12天的耳濡目染,让白骅回到台州后,便马不停蹄地召开了一次有关海正今后发展的战略会议。对于其间一些具体的话语,也许我们并不能得到确实的信息或者是录音,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海正的这次印度之行让海正人自己明白——我们落后印度至少十年。
十年,那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十年,让人不由得想起文化大革命的蹉跎岁月,中国的发展停滞了20-30年,中国经济也远远落后于“亚洲四小龙”。而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十年的落后又需要我们怎样的努力才能赶上并超越?
其实,我们很难估算今后以海正为代表的中国药企会在一个什么时间赶上印度,但是我们拥有这样一个目标:“不愿做印度的下游企业”,就需要中国的制药公司加紧国际化的步伐。
“海正模式”
2003年海正药业他汀类药物销售犹如火山爆发式地增长,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也使得各界人士开始关注海正。2004年4月18日,由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产业》有关部门主办的“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与浙江海正集团经验”高层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召开。“海正模式”、“海正现象”等称号也纷纷加在海正的头上。作为一家外向型的中国药企,海正成为中国制药界的领头羊,成为中国各制药企业学习的榜样。山东新华,这个在解放初期与华北制药厂、太原制药厂、东北制药厂并称医药四大家族的老牌大型医药公司也提出:海正怎样做,我们就跟着怎样做。
说到海正,就不能不提到海正药业的董事长白骅独创的“鱼论”——技术创新的四个阶段。
一是“花钱买鱼”,主要靠引进科研部门成果进行产业化。
二是“借池养鱼”,对科研所中有前景的在研项目给予科研经费支持。
三是“放水养鱼”,与高等院校、科研部门联合选题,联合攻关,创新产品,实现产业化。
四是“筑池养鱼”,依靠公司自身科研力量选题研发,小试、中试直至规模化生产。
就是这种科技创新的思路和国际化战略引导海正在最近的15年内持续、快速地成长。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将“海正模式”诠释为“超前投入的研究开发、先人一步的药政注册、舍得投入的技术改造和接轨国际的资源整合”。事实上,“超前投入的研究开发和舍得投入的技术改造”就是海正科技创新思路的展示,而“先人一步的药政注册和接轨国际的资源整合”正是海正国际化战略的两个步骤。在这四大支撑因素中,药政注册是海正领先于中国制药企业走向国际的秘密武器。
海正的发展经验不断证明,医药产品要进入到某一国家,一般要跨越“两道门槛”,或者说要打破“两个壁垒”:一是国家的门槛,也称行政门槛,例如美国FDA认证和欧共体COS注册;二是客户门槛,也称技术门槛,即内控指标,不仅要达到国际药典通用的标准,如USP、EP、JP等,而且要达到客户的内控质量指标,特别是对杂质的鉴别和分离,并提供实样。因此,药政注册就是海正打开海外市场的“金钥匙”。
早在1989年,海正就开始了药政注册,并在1992年获得了第一个产品的FDA证书。10多年间,美国FDA官员先后8次来公司检查,已有12个品种通过了美国FDA认证,10个品种在欧共体COS注册,1个品种获得澳大利亚tGA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