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案例一 维新:成本之外的较量
    “你永远不会计较你家里用的酱油是贵了20%还是50%,因为它在你的家庭日常支出当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微不足道。同样,漆对于一辆汽车的总成本来说占的比例非常小,而它的潜在风险却很大,因为这是汽车的‘面子问题’。”

    “‘维新到底是何方神圣?维新有什么秘诀?维新背后的高人是谁?’一听有同行问这些个问题我就忍不住想笑。”45岁的维新集团总裁叶凤英说着说着真的就笑了起来。

    其实,这些问题倒并不见得真的很幼稚。这家总部在香港,主要生产和经营基地设在深圳龙岗的制漆企业成立才刚刚8年,如今年产汽车原厂漆、修补漆和建筑涂料6万5千吨,年销售额仅汽车原厂漆(OEM)一块就达到1.6亿元,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最大的汽车原厂漆供应商,市场占有率接近20%,服务于一汽集团、哈飞汽车、昌河汽车、江西五十铃、天津汽车、厦门金龙等10多家重要的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毫无外资背景和技术基础的私营企业来说无疑是有点“拍案惊奇”的味道——要知道,汽车原厂漆是整个涂料产业中最高端的品类,国内供应商的平均产量不过数千吨,甚至一些在涂料业浸淫多年的国外巨头都不敢涉足这一领域。

    就中国国内市场而言,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从日本、奥地利、德国、荷兰、美国等国家引进建立了数十套汽车涂料生产装置,对中国汽车涂料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中国汽车涂料的品质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产品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中国汽车漆市场的集中度非常高,美国杜邦、PPG、德国巴斯夫、日本关西涂料等国际品牌加上维新总共占据了全国约90%的市场份额。

    “想得太清楚就不敢做了”

    那么,为什么在叶凤英自己看来,维新的成功有些“偷着乐”的喜剧元素呢?因为回想起当年入行时的情景,的确有些“无知者无畏”的胆大痴狂。拿她丈夫当时的原话来说:“你就像电视里头的那个清兵——前面后面都写着一个大大的‘勇’字。”

    叶凤英自己是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家族的缘故接触了涂料行业。90年代初的时候她成立了一个小小的涂料产业研究所,发现汽车原厂漆利润丰厚但是无论香港还是中国内地的企业都少有问津者。于是她就跑到中华制漆等香港最有实力的传统涂料企业去咨询。那里的老行家们给她的答案是:技术要求太高,香港本地又没有汽车工业基础,怕做不好。

    可是,叶凤英偏偏是个不信邪的人,她分析了一下中国内地汽车原厂漆市场的情况,发现虽然像桑塔纳、富康这样的大客户都已经被大众、雪铁龙等合资外方绑定的配套供应商牢牢抓住了,但是由于中国南北、东西的气候差异大,汽车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跨国巨头们未必能提供到位的产品和服务。“你看,2002年整个一汽集团也只是卖出40多万台不到50万台汽车,而在美国底特律,一条生产线就超过50万台了,所以从那些国际制漆巨头的角度来讲,能不能为几万台车去专门设计他们的产品?我想他们做不到。”叶凤英说。

    既然叶凤英认定了这个市场有机会,她就一定要去试一试,不管自己当时的实力有多么“寒碜”——她手下总共就十来号人,那时候负责技术的钟辉平不过是个30出头的年轻人,本科毕业而已。

    “做企业可能真的是要靠点直觉的,”叶凤英说,“可能想得太清楚了就不敢做了。”这种无所畏惧的新锐之气在她的企业经营中随处可见。她甚至对老师傅、老行家有某种偏见。在维新,除了一位从美国ICI找来的技术总监之外,其它都是公司自己培养的。“我的意识里头,中国涂料界的人都是比较保守的,”叶凤英说,“他们的思维很固定,对世界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简介 >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目录 > 案例一 维新:成本之外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