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七、到海南去,价格双轨出奇招
很多年后的今天,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海南岛已经成了一个传说。除非当年身临其境,否则人们很难想象在这片岛屿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场狂欢。几乎是一夜之间,前方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浩浩荡荡的数十万“下海大军”向同一个目的地进军,他们中很多人都赚到了大钱,又在很快到来的宏观调控之前完成了“胜利大逃亡”。在他们的创业生涯中,小小的海南无异于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当年以近乎朝拜的心情在这里挥洒着青春,不经意间勾勒出一个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片段。
就在1984年初邓小平离开广东后的第二个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
此前的海南不过是一个孤悬在南海之中、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的岛屿,作为军事前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岛上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民风淳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这个岛屿突然从大后方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命运之神终于来敲门了。
指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不满于现状的人放弃计划经济下较有保障的就业体系,转而经商的行为。
位于陕西省北部的城市,1967年至1948年间曾为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也许是命运来得太过突然,当地政府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了跟上形势,决策者们想到了“草船借箭”,简言之,就是把中央的特殊政策转化成真金白银。按照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海南行政区可以根据需要,批准进口工农业生产资料,用于生产建设;可以使用地方留成外汇,进口若干海南市场短缺的消费品(包括国家控制进出口的商品)。”善于变通的海南人很快发现了快速致富的捷径,一时走私成风。
闸门一开,事态迅速变得不可收拾。1984年的海南还是一个官贫民穷的偏远之地,当时全岛的财政收入只有2.856亿元人民币,用当地官员的话说,“连开工资都不够。当时的公社改成乡和镇要挂牌子,有的公社连挂牌子的钱都没有,征兵写标语买宣传纸的钱都没有,这是真的。”而如今,弄到一张批文、倒卖一辆汽车就可以赚个上万元,这对于海南人来说,无疑是在家门口挖到了一口大油井。 一时间,全岛陷入疯魔,人人争跑批文,个个倒卖汽车,连政府高层日后都无奈地承认,“连幼儿园都来搞汽车批文,因为批文可以变钱……外地没有批文,海南岛可以有批文啊,他转手之间把这些批文给别人,那不就赚钱了吗?”
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典故。传说在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孙权和齐备的联合军队与曹操在赤壁举行大会战,双方隔着长江相对峙。战前,齐备的主要谋士诸葛亮率领20艘布满草靶的小船,借着大雾靠近曹操的营地。曹军不知虚实,便向船队放箭,许多箭射在草靶上,统计下来,总共有10万余枝。诸葛亮就这样巧妙地获得了大量重要战争物资。
这年夏天,海南岛几乎人人都在谈论汽车。随便到哪间茶楼、饭馆、旅馆、商店、机关、工厂、学校、报社,直至幼儿园、托儿所,听得人头昏脑胀的一个词汇,就是“汽车”。
在1984年上半年,海南的进口汽车才2 000多辆,到7月份,当地政府一下子批准了1.3万辆汽车进口,比上半年的月平均数高出36倍。黑市外汇变得公开化了,价格疯狂飙升,美元和人民币的比率成了1:4.4,甚至到了1:6,而1984年7月以前的官方汇率仅为1美元兑换1.50元人民币。人们带着大包小包的人民币,涌到珠江三角洲换港币。深圳、北京等地的一些人也从海南的政策中嗅到了金矿的气味。当时其他地方进口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等,都要直接由国务院审批,但海南岛却拥有自己进口的特权,谁都判断得出其中的利益空间,于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