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业界大变天
。而在这些方面,一向以饮料老大自居的健力宝却不屑作为,始终抱着“广告轰炸开路,市场大户代销,实现惯性销售”的“三斧头”不放。

    2000年后,李经纬突然意识到现代营销体系的重要性,健力宝开始模仿可口可乐的模式,在各地广招销售员,遍建营业所。可是,由于产品单一,能够与经销商分享的利润空间不大,信用体系脆弱,难以在一夜间达成利益共识,而人员及营销成本则成倍增加。一年下来,公司投资巨大,但销售额却不增反跌,在锐意改革的2001年竟比上一年还少了一半多。健力宝终于到了山穷水尽、无力回天的境地。

    与健力宝相比,旭日升算得上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冒出来的“饮料新贵”。可是,它在名声大振之后便迅速滑落低谷,留下了又一则发人深思的营销教案。

    旭日集团发迹于河北冀州,那是一个不通铁路的县级市。它的前身是冀州的一家供销社。90年代中期,旭日升找准中国茶饮料市场方兴未艾的契机,突然发力,凭“旭日升冰茶”打遍全中国。其营销并无秘诀可言,无非先是不计成本地实施广告“高空”轰炸,然后派出上千营销员走遍全国寻找经销商,再然后是铺货、回款。粗放的营销方法似乎非常适合粗放的中国市场,到1998年,旭日升销售额达到20亿元,意外地成为饮料市场的大赢家。也是在这一年,娃哈哈、康师傅等饮料大鳄也瞄准了茶饮料市场,纷纷推出冰茶系列。旭日升立即发起反击,终于在三年后由国家工商局明确“冰茶”两字为旭日集团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其他企业不得使用,旭日升的市场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可是很快,粗放营销的隐患便开始显露出来。旭日升在全国开设了23个分公司,鼎盛时销售人员超过5000,而且绝大多数的中层干部均是冀州人氏,而总部对各地的考核也十分的直截了当:一切以回款多少论英雄。便是在这种营销策略的重压下,业务员为了配合企业的考核,和经销商达成协议:只要你答应我的回款要求,我就可以答应你的返利条件;而且,我还可以从集团公司给你要政策。就这样,各地不同的返利和销售扣点政策,为市场冲货营造了天然的土壤。而总部始终对市场秩序的维护无动于衷。

    有媒体曾披露过这样一个事件:某次,旭日集团搞大型促销活动,推出促销政策:“每进30件冰茶搭赠一辆价值180元的自行车,每50件搭赠价值300元的人力三轮车,不足30件的则赠购物卡”。各地区搭赠的物品不尽相同,但原则上是平均每件冰茶有6元的促销费。这个政策一出台,立刻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仅保定某县经销商就进货1万件,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把1万件货迅速出手,并要再次进货。可是,这1万件冰茶该县哪里消化得了?于是,很快便冲击到了其他的县市市场。

    有短视的厂家,自然便有短视的经销商。旭日升销售很快滑进了一个难以逃脱的怪圈:销售的量增得越快,货款回笼的压力就越大;产品的面铺得越广,管理的可控性就越差。每搞一次大型促销活动,销量就猛蹿一次,可是过后便是急剧的下滑乃至各地冲货事件的频频爆发。这样的营销模式其实便是拿企业的信用当赌注,当所有的经销商都开始对这家企业的信用表示怀疑的时候,企业便也就走到了尽头,到这时,即便用再多的广告轰炸、有再大的促销力度也无济于事。到后期,旭日升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不投广告不促销,经销商根本不进货;可一搞促销,就会爆发大面积的冲货、压价,这又无异于饮鸩止渴。营销工作到了这一地步已是进退无着、伸缩乏计了。

    旭日升: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然升起

    据《智囊》杂志2002年1月号透露,从内部获得的资料显示,旭日保健公司的总负债已经达到5.3亿-5.6亿元,其中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非常营销·娃哈哈:中国成功的实战教案简介 >非常营销·娃哈哈:中国成功的实战教案目录 > 1、业界大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