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章 1948年:最后的“打虎”
象,在后来的两年里一点也没有得到改观。接替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院长的是蒋介石的长期幕僚长张群,他虽然也力图变革经济,但是,却始终成效甚微,不得其法。随着战事的推延,财政状况变得越来越恶劣,国库收入仅占支出的5%,军事开支的比重高到惊人,仅东北军费就占了支出总额的40%,政府财政实际已经破产。

    在市场的表象上,反映出来的就是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国统区的物价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

    1947年7月24日的美联社发了一条电讯,它给出了一个很讽刺的物价比较:法币100元可买的物品,1937年为两头牛,1938年为一头牛,1941年为一头猪,1943年为一只鸡,1945年为一条鱼,1946年为一只鸡蛋,1947年则为三分之一盒火柴。

    据《大公报》1948年8月16日的统计,以战前的生活指数为比较,8月份上半月的食物价格上涨了390万倍,住房上涨77万倍,衣着上涨652万倍,比7月下半月平均上涨90%。为了表达具象化,当天报纸用花边新闻的方式圈出一条短讯,“大饼油条,每件10万元。”《观察》杂志在《七个月来的中国经济情势》一文中也给出了相同的数据分析:“八年多的长期抗战,物价不过涨了2400倍。胜利迄今还不满三年,上海物价较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却已涨了1.4万倍。尤其今年以来,更是惊人。7月第三周的物价总指数为战前的478万倍,较之去年12月最后一周上涨30倍。纺织、燃料、食物这些主要必需品的剧烈上涨,是人民生活负担加重,造成人心恐慌的由来。”

    以今视之,1948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是由于下述四个原因综合造成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财政收支不平衡。入不敷出只好全靠发行新钞票支撑。1947年,法币发行量达30多万亿元,为上一年的10倍,比1945年则增加25倍。到1948年的第二个季度,已发行法币660万亿元,相当于抗战前夕发行额的47万倍。乱发钞票的结果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诱发通货膨胀。

    第二,全面内战破坏了生产力,工农业的生产衰落自然导致税源枯竭。为了支持战争,国民经济仍以重工业为主,民生领域百业萧条,因此催动消费类物价的持续上涨。而在农村地区,大量农田成为战场,劳动力被成批成批地应征入伍,粮食产量持续下滑,农村生产力败坏到了极点。

    第三,吏政败坏、官僚及军阀的乘火打劫。各地政府的苛捐杂税加剧了官民矛盾,在河北省,一亩地要出一石捐税,最低的也要五六斗,赋税竟超过了收成。国民党军队每到一地,即由其党政军一体组成“军民合作站”,向各村低于市价一半,强征军需日用品,人民因此把国民党改称为“刮民党”,并高喊“国民党万税。”金融家资耀华在回忆录中记载说,“中央银行包机向各地运送现钞支付军费,各地军政长官则马上将之转换成黄金美钞,然后又各自私包飞机运回上海投机套卖。中央银行向北运送钞票的专车,有时竟出现行至半途即掉转车头南开的怪事。”国共军队在江苏徐州一带曾长期对峙,这里本非工商业码头,却因成为军事重镇,银行钱庄相继开分行,套买金钞。

    第四,市场分裂,导致原料紧缺。东北和华北中原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原棉和矿物产地,自从这些地区被解放军夺取后,国统区工厂的原料供应顿成难题,据《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汇编》显示,当时的边区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商品禁运出口名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粮棉、牲畜和铜铁金属。1947年全国的棉花产量为1100万担,国统区的企业能收到的只有30%,纺织业因此减产两成,其他如橡胶工业和制药工业,停工均达三成,钢铁工业的70%陷入半停产泥沼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目录 > 第二十章 1948年:最后的“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