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 典故探原
时候这一个条件起主导作用,有时候那一个条件起主导作用,因而某人某文究竟用典多少,常常不是悬揣所能断定的。

    五

    用典,由明显的程度方面看,可以分作两大类:一是明用,二是暗用。明用、暗用之间也有分界问题,幸而关系不大,可以不管。

    先说明用的各种情况。看下面的例:

    (1)《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

    (2)不云乎?“好问则裕。”(刘开《问说》)(3)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方苞《狱中杂记》)

    (4)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例(1),引文见《诗经·卫风·淇奥》;例(2)见,《尚书·仲虺之诰》;例(3)见《孟子·公孙丑上》;例(4)见《老子》第八十一章。这些都是指出具体出处,虽然便于读者,但在用典的事例中,尤其后代,比较少见。

    (5)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东方朔《答客难》)

    (6)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7)殷因夏,周因殷,继周之损益,百世可知,圣人盖已预言之矣。(《文献通考序》)

    (8)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王安石《上人书》)

    例(5),引文见《荀子·天论》,文字不尽同(以下这类情况常见,不一一注出);例(6)见《庄子·德充符》;例(7)见《论语·为政》;例(8)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些是泛泛地指出有出处,在后代用典的事例中也比较少见。

    (9)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文心雕龙·物色》)

    (10)臣闻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陆凯《谏吴主皓疏》)

    (11)如优孟摇头而歌。(黄宗羲《柳敬亭传》)例(9),引文见扬雄《法言·吾子》;例(10)见《老子》第十二章;例(11)见《史记·滑稽列传》。这些虽然没有明白表示有出处,可是由“所谓”“闻”“如”的口气中也能看出是用典。

    (12)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文心雕龙·情采》)

    (13)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4)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金石录后序》)

    例(12),引文见《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例(13)见《孟子·告子下》:“先名实者,为人也。”例(14)见《孔子家语·好生》:“人遗弓,人得之。”这些比上一类更隐晦,但由口气中也可以推断十之八九是用典。

    再说暗用。暗用是不表示是用典而用典,也有各种情况。看下面的例:

    (15)鬼之为言归也。(《汉书·杨王孙传》)(16)人生几何?离阔如此!(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17)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后汉书·黄宪传》)

    (18)阳平公融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卷一○四)

    这些都是整体引用:例(15)见《尔雅·释训》;例(16),“人生几何”见曹操《短歌行》;例(17),“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见《论语·子罕》;例(1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见《老子》第四十四章。

    (1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苏轼《赤壁赋》)(20)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

    (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22)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文言津逮简介 >文言津逮目录 > 四 典故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