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冷暖自知
的眼光。
(二)要参考他人的评论,尤其多种评论中的相反意见。历史上的著名典籍、著名篇章,几乎都有人评论过。这类评论常常收入各种文学史、各种文学批评史;散见各书的,有的经过后人搜集整理,汇集在原作之中(或总列于篇章之前,或分缀于篇章之下);此外还有专评介某书某篇的论文,更便于参考。前人的评论,大多出于专家之手,见得广,谈得深,我们不只要重视,还要把它看作培养眼光的课本,不停止于记住论断,要更向前,学习前人所以作出此种论断的理论和方法。前人的评论,有的不是专指而是泛论,如中的许多叙述和司空图《诗品》之类,也很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当然也要参考。前人的评论,有时候甲、乙着重点不同,深浅度不同,这值得注意;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甲、乙的意见打架。打架不能都对,在长短得失的衡量中,我们更容易把分辨的能力提高一步。例如我们读苏东坡词,像下面三类评论就大有参考价值(皆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
(1)陆放翁云:东坡词歌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胡致堂云: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脱尘垢,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2)晁无咎云: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内缚不住者。
《吹剑续录》云:东坡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按红牙拍,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弹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3)李易安词论:至晏丞相、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
陈无已云:东坡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1)组说好,(2)组说有短有长,(3)组说不好。(2)组是中间派,(1)组和(3)组意见相反。究竟哪一种看法对呢?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多琢磨琢磨,虽然未必能够解决争执,却可以顺着前人的思路走一过。走,当然要用自己的脚,所以实际是边听边想,这对于磨练眼光是大有好处的。
(三)评价的眼光起于感性,却不可长期停留于感性。感性有靠得住和靠不住的两面。因为是自己的实感,货真价实,这是靠得住的一面。但感性容易随时间而变,随情境而变,尤其是评价对象处于两可之间的时候,也许一时觉得有可取,另一时觉得无足取,这是靠不住的一面。要求靠得住,就必须积累感性,一再剪裁修正,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换句话说,每下一次判断,都要能够说明这样评价的根据,虽然不给旁人讲解的时候可以不出口,但要心中有数。这数,小而言之是言之成理的理,大而言之是文学批评的立足点。这自然不容易,所以就初学说,可以不要求像文学批评家说的那样深,那样广;甚至低之又低,只要求不停留在“我喜欢”“我不喜欢”,而能够进一步说说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粗浅的理是必要的,并且是有大价值的。因为用它作基础,我们就能够建筑起系统理论的楼台,或说是锐敏而准确的眼光。有了这样的眼光,学习文言中的许多辨别、选择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
学习文言的进程,以上学阶段为比,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别。评价眼光的高低、深浅,自然也随着阶段的变化而有不同。但事实是,只要接触文言作品,就任何时候都在评论;也要求任何时候都评论,以期能够自己辨别方向,事半功倍。读,使用眼光,锻炼眼光,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要相信自己,胆量大一些。这可以从不同的意义上说。一、应该重视自己的实感。例如我们读一首诗或一篇文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