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1) 渐与顿
三载。
(2)晋始丰赤城山竺昙猷——少苦行,习禅定。后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干云,猷抟石作梯,升岩宴坐,接竹传水,以供常用。……古老相传云,(天台山)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莓苔青滑,自终古已来,无得至者。猷行至桥所,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他。”猷心怅然。夕留中宿,闻行道唱布萨声。旦复欲前,见一人鬓眉皓白,问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
(3)(南朝)宋余杭释净度——出家蔬食,诵经三十余万言。常独处山泽,坐禅习诵。若邑中有斋集,辄身然九灯,端然达曙,以为供养。如此者累年。
(4)(南朝)宋始丰瀑布山释僧从——禀性虚静,隐居始丰瀑布山。学兼内外,精修五门。不服五谷,唯饵枣栗。年垂百岁,而气力休强,礼诵无辍。
这都是渐修,而且不提“悟”。不提悟,是只觉得慢慢会有成,而没有想到“顿”。
东晋时期,还有一种与净土法门合的禅法,为庐山慧远所倡导,名念佛禅。念是观想的意思。用观想佛的办法修禅行,可以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禅定,显然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收效的。
总之,中土早期的禅法,还多少带有印度修苦行的色彩。
修苦行,行是长期的手段,是寂灭前的一贯制,没有阶段,自然就谈不到,也想不到什么悟前和悟后。或者说,禅只是一种出世间法的生活方式,要始终如一;不像后来,禅是求悟得解脱的一种手段,要严格区分有成和无成。实事求是地说,始终如一不同于后来说的渐顿的渐,但它总是近于渐而远于顿。
7.2.3楞伽宗的渐修
前面第五章5.4.1节以下曾介绍楞伽宗的情况。禅宗谱系,照南宗的说法,是由菩提达磨开始,数到慧能,已是第六代。可是照《楞伽师资记》《高僧传》等书所记,菩提达磨传禅法,所宗经典是《楞伽经》,而不是《金刚经》,所建的宗派(如果可以称为宗派),“必也正名”,应该名为楞伽宗。
《楞伽经》卷一提到渐顿,是这样说的: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尽。”
这段文章说了两面,有渐有顿:渐像是多由修习方面说,顿像是多由佛力方面说。如果这样理解不错,那就可以推断,在依《楞伽经》而修的时期,入道的主要方法仍是渐,不是顿。
楞伽宗的几位大师,自学或教人时的禅法,也可以引来作为证明。达磨是二入和四行。《楞伽师资记》说: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有生命者)凡圣同一真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