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
学之流失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大戴礼记制言中篇》曰:是故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寝。
乐以忘忧,
本篇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礼记中庸篇》曰:子曰: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又《表记篇》曰:《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树达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易系辞上传》云:乐天知命,故不忧。此云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殆孔子五十以后之言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季氏篇》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礼记中庸篇》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本篇曰: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树达按:此孔子自谓学而知之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困学纪闻五》引《子思子》曰:夫子之教必始于《诗》、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
《礼记中庸篇》曰: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荀子荣辱篇》曰: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 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又《天论篇》曰: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曰:民反德为乱。
《淮南子主术篇》曰:孔子作为《春秋》,不道鬼神。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张篇》曰: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吕氏春秋骄恣篇》曰:楚庄王曰:仲虺有言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树达按:孔子于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正仲虺所谓能自为取师者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国语晋语七》曰:悼公与司马侯升台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公曰:“何谓德义?”对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 其如予何?”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