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3.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就是满堂喝彩。齐声称赞王树声为大伙出了这口气。一些老师赞道:“这王树声真是虎胆!”
1905年5月26口,王树声出生在大别山西麓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区项家冲。
在兄弟姐妹群中,王树声可箅得一个“幸运儿”了。他排行第五,受到长辈疼爱,又因书读得好,所以在老祖母执掌家政之后,家族中与王树声同辈的孩子都辍学下田种地、养猪放牛,惟有王树声继续就读。
王树声家境并不好,他深深地理解老人家的一片苦衷,埋首书卷,攻读不懈,终于度过了十年寒窗。
1923年,王树声“金榜题名”,考上了麻城县高等小学堂。
“树声中洋秀才”的消息,驾着欢跃的山风,伴着叮咚的溪水,飞快地传遍了王树声故土的方圆几里,令穷家小户子弟振奋,也使富贵人家公子沮丧。对于18岁的王树声来说,内心首先涌起的是扬眉吐气的豪情。要知道,他那穷乡僻壤的故里,文化教育落后异常,在乡人的眼里,县城官办的高等小学堂就是培养“洋秀才”的最高学府了,而这学府的大门,主要又是为富家子弟开的。王树声这样一个“穷小子”,如今成了“洋秀才”,他怎能不心潮起伏,格外自豪呢?
同时,王树声还感到一种“光宗耀祖”的激奋。老祖父一生在功名上落魄,双亲临终时对他的谆谆教诲,老祖母和哥哥弟妹们为了供他上学含辛茹苦……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们所寄托的今日让王树声实现了,王树声怎能不感激和兴奋?
王树声告别了家人和乡亲,来到了百里外的县城。他被编入了县高等小学堂第10期学生的名册。从此,他生活史上的崭新的一页打开了。
在原先封闭的山沟里,王树声生活圈子是那样窄,视野是那么短,而今,呈现他眼前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那熙熙攘攘的人流,那琳琅满目的店铺,那宽宽敞敞的学校……举目所见,都是如此奇妙,令他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王树声勤奋地、贪婪地学习着,成绩自然优秀,从而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
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充满了梦幻色彩。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们,济济一堂,既有贫富优劣之分,也有志趣相投之乐。经过朝夕相处,大家都混熟了,就免不了抓住各自的外貌或性格特征,彼此取个绰号,你唤我叫,倒也既亲近,又逗趣。王树声当时脸上长满了“青春痘”,稍一激动,满脸的疙瘩就变得通红,像鼓绷绷的麻点,大伙就用本地土话,送了他个绰号:“绷麻子”。
王树声这时正值身强力壮,魁梧过人。他蓄着小分头,浓黑的眉毛,炯炯的眼神,厚厚的嘴唇,说话像打机关枪,再配上那常穿的、家纺家做的对襟青土布小褂,更显得英姿勃勃。
王树声喜欢各项运动,尤其爱踢足球。他嫌学校的足球少,玩者多,踢得不过瘾,就省吃俭用,自个儿买了一个足球。课余常邀—帮足球迷比赛。他在场上异常活跃,脚头又刁又准。每次比赛,他这一队多半要赢。那时,球场上常爆起阵阵啦啦声:
“加油!绷麻子,加油!”
“好球!再来一个,绷麻子!”
“绷麻子”这一绰号反映了王树声的一些外貌特征,他当时还有一个绰号叫“团长胚子”,这又反映了他的一些内在特质了。
王树声在校时,盘踞在湖北的军阀旲佩孚曾派了一个团的军队镇守麻城。军队进驻县城那天,县府传令,扎彩摆酒,鼓乐相迎。县知事亲率各界在城外恭候。王树声他们的学生队伍排在最前列,迎接场面看得一清二楚。只见那位团长真是威风十足,俨然如“钦差大臣”一般进了县衙。看完这一幕回到学校后,一向活泼、爱逗的王树声,朝同学们喊道:“伙计们,我们做个游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