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第十六
,听其自愿。但孔子说这话仍有激励其求学的意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九思,有一定的程序,不能颠倒。兹先列表,讲明动作次第,然后九思的意义便容易明白。
君子待人接物,开头即有对象,这是第一步,名为“对境”。怎么知道有这对象,即由视听而知。眼看对方的形象,耳听对方的声音,皆是对境。视听确实,则第二步即是“表态”。态是态度,包括面部颜色与容貌而言。颜色有青黄赤白黑,如羞耻则面红,怒则面色发青。容貌属于肌肉动态,如笑则解颐,怒则张目等。表态就是表现自己的颜色容貌等态度,君子必须自省。然后第三步就是“出动”办事。动是动作,不外言事二者。言是言语,事是行为。事情办完之后,有无过失,必须预防,所以最后是“防非”。这是九思最后的三条,疑、忿、得。疑而不决,来自愚痴,忿恨来自嗔心,得来自贪心。这三条都是过失,必须防范。
君子是求学的人,九思的思字,说文作睿字讲,引尚书洪范:“思曰睿”。依六书总要,则作“念、虑、绎理”讲。即依心念,经过考虑,抽绎出合理者,就叫做思。依内典百法明门论所讲的“作意、触、受、想、思”五遍行心所,则知“思”在“想”后,思的意义就是“令心造作”。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经过思辨,始能正确实行。足见思字非常重要,所以求学的君子必须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君子面对外境时,要思虑自己的眼是否看得明白,耳是否听得清楚,视听皆不能错误。例如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人一听,即知孔子的心理,这就是耳聪。
色思温,貌思恭:君子与人相见,要思虑自己的颜色必须温和,容貌必须谦恭。中庸引毛诗大雅皇矣篇:“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就是讲温和之道。又如貌思恭,朋友见面,可以有笑容,如见长辈,必须肃敬,笑则失礼。依礼,长辈可以笑容接待晚辈,晚辈则不可以笑容对长辈。长辈见晚辈,应该低头看,是“俯而亲之”之义,晚辈见长辈,应该仰面看,是“仰而敬之”之义。
言思忠,事思敬:君子与人接洽事务,应当思虑自己所说的话必须忠实,又须思虑办事必须认真。敬与恭不同,恭从心,诚于中,形于外,敬字在此处讲,就是办事毫不苟且,应该办到十分,就须办到十分,差一分就不算敬。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三者是防非,事情办完以后,自己反省,往往有不少过失。防非就是防范过失。事有疑惑,自己不能解决,必须问人,不问便是永远愚痴。事有忿怒时,必须忍耐,不能对人发怒,否则对方怀恨在心,后来必有患难。无论财物名位,来归于我,都叫做得。见得当思是否合乎义理,合则接受,不合则不接受。思问、思难、思义,可以防治贪嗔痴。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见善如不及。”意谓见到善人便觉得好像不如他,想要学他那样好。此即见贤思齐的意思。“见不善如探汤。”意谓见到不善的事情就像以手去探热汤,而不敢接触。孔子说,他见过有如此作风的人,也听过此人说过如此的话。
“隐居以求其志。”隐居时,读书修养,以求将来施展其志向。“行义以达其道。”遇到可以出来作事时,便出来作事,所办的事情皆合正义,如行仁政等,以达其所守持的道。孔子说,他听人说过如此的话,但未见过照这话实行的人。
此章前节,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比较容易,所以孔子见其人、闻其语。后节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则非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