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东北抗联第四军第五军西征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掀起了规模宏大的抗日救国的高潮。先是蜂起各地的义勇军抗日运动,接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到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前后,东北抗日联军已发展到11个军共3万余人。其具体分布是:
由中共南满省委领导的第1路军(辖第1、第2军)活动于辽宁和吉林省的通化、柳河、磐石、长白、桓仁、本溪、抚顺、清原等地;
由中共吉东省委领导的第4、第5、第7、第8、第10军和由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领导的第3、第6、第9、第11军则活动于松花江下游和牡丹江部分地区,以及榆树、五常、舒兰地区。
东北抗日联军在南起长白山,北至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的广大地区内,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地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东北抗日军民在全国抗战形势鼓舞下,掀起了新的抗日斗争高潮。东北抗日联军各军主动出击,袭扰日伪军,不断破坏敌人兵站、仓库、交通,通讯等军事设施,直接威胁日本侵华后方基地的安全。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壮大,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心腹之患。日军为确保东北占领区,巩固全面侵华的战略后方,加紧推行“三年(1936年至1939年)治安肃正计划”,实行所谓“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军事“讨伐”和殖民统治。同时,为对苏战备,至1937年7月初,日关东军总兵力增至4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3个骑兵旅团和5个独立守备队,共10余万人,另外,还扩充伪军,使伪军总兵力达33个旅,约10万人。
“七七”事变后,日军从关东军先后抽调4个旅团和2个支队的兵力到华北,并以其中大部组成察哈尔派遣兵团。由于其在东北的兵力减少,被迫对东北抗日联军改取重点“讨代”,并于1937年底将重点置于北满,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包围的战法,企图将抗日联军第3至第11军聚歼于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间的三江平原。
1937年秋,活动于松花江下游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4、第5、第7、第8、第10军,在中共吉东省委领导下,积极协同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领寻的东北抗日联军第3、第6、第9军,重创下江地区敌军,先后取得袭击宝清县凉水泉子伪警察所、摊川盂家岗伏击战、奇袭聚宝山伪警察署等战斗的胜利。
为加强统一指挥,协同作战,1938年1月5日,中共吉东省委在吉林饶河(今属黑龙江)境召开下江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下辖第4、第5、第7、第8,第10军。
活动在松花江下游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各军不断打击敌军。日关东军为了围歼活跃于伪三江省的抗日部队,特制定一个大规模的“讨代”计划,以其第4师团为主力,纠集伪军混成第16、第23、第27、第28旅团等部,共25万余人,于1937年底开始对活动在下江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各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讨伐”。日伪军采取分割包围,“蓖梳式”进剿,肃清一地,巩固一地的手段,企图将抗日联军各部驱于一隅,聚而歼之。
东北抗日联军各军遂开始进行艰苦的反“讨代”作战。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日伪军的疯狂进攻和严密封锁,抗日联军部队处于越来越困难的境地。
为了冲破日伪日益加紧的军事“讨伐”,粉碎敌人企图将活动在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日联军部队“聚而歼之”的阴谋,打通与活动在东南满的抗日联军第1路军和挺进到热河的八路军的联系,中共吉东省委决定,以第2路军第4、第5军主力向西部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