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万历、壬辰、文禄
这个“有机可乘”的念头呢?
而当时的朝鲜国情,那更是十足的合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法则——
生在一五九二年以前的朝鲜人民是幸运的,因为,这座紧邻着中国的半岛上已经将近两百年的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了;但是,就另外一个层面看,这份幸运却也是一种不幸;因为,长久的安逸会使人失去忧患意识和斗志,“民多不知兵”的后遗症是既容易引起野心国的觊觎,一旦有战争发生,更无法抵抗。
能够在安逸中产生警觉的只有少数的知识分子,但是,当这少数的先知对举国上下提出忧患即将降临的警告时,却没有多少人肯置信;更甚者,朝鲜国王李因为承平日久,耽于逸乐,对醇酒美人的与趣已经超过了政治,更何况于眼前还看不到的忧患?而朝中的贵族、重臣则正分成东、西两派的争权夺利,互相攻击;当西派的官员提出日本怀有蠢蠢欲动的野心时,东派立刻为反对而反对的予以否定了,而就在这样的内斗兀自不休的时候,日军早已老实不客气的登陆了朝鲜的领土,一路长驱直下的攻陷了王京,如大梦初醒的朝鲜君臣既无力抵抗,当然只有弃京逃窜仓惶出走,一面派使向中国求救。
朝鲜既是中国的属国,有事求援,中国当然是义不容辞的出兵援助;于是,一批批的大明官军被派遗到朝鲜的战场上——这场战争衍成了三国会战。
可是,声势浩大,且在名将李如松率领下的大明官军竟然先胜后败的奈日军不得——战争被拖延了七年,直到日军因丰臣秀吉病逝而撤军,这场跨国战争才总算结束。
整整是四年前的史事了,无论是战争的发动者还是参与者都早已化为一堆枯骨,我仅能根据保留下来的文字和图片来做为探究与思考的依据;小至战争的实况,大至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影响,终至于这一场战争所带来的启示。
阅读史料,我常在反覆思索之后发生慨然的叹息;人类的历史上载满了各场各种不同的战争,而这每一场战役,除了时间、地点和人员的名称不同之外,其成因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出自于人性的贪婪、权欲、愚昧和丑陋。
我仔细的观看着复印到书籍上的“釜山战斗图”,一道长长的城墙隔开两个世界,城里是朝鲜的官军驻守御敌,城外则是排山倒海般的日军在奋力攻城;现场的情况不过是人杀人而已。
而后呢?
这场仗还没打完,这场战争的发动者丰臣秀吉就病亡了,走的时候,他的两手都是空的,既不能把他在人世间所建立的霸业带走,更不能把这场战争中的侵略所得带走;更甚者,在他死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原先效忠于他的德川家康就逼死了他的儿子丰臣秀赖,取代了他的霸业。
在他手持梅花端坐着让画师画像的时候,可曾想到过这样的身后事呢?
而在一五九二年,开春第一件事就下令廷杖官员的万历皇帝呢?他当然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身后会发生一些什么——甚至,他连第二年所发生的历史大事都不曾预想到,那便是努尔哈赤以寡击众的打败了九部联军,奠下了女真统一、建国基础——不过短短的数十年之后,祖先所留给他的大明江山传到他的孙子崇祯皇帝手里就结束了。
当然,朝鲜的情况又更坏了;做为战场,战后当然满目疮痍、元气大伤,而且“不堪一击”的真相为人所窥见,此后便不免一再的遭受侵略——更可悲的是,朝鲜的君臣们根本没有因为受到了侵略而自醉梦中觉醒,发愤图强、团结一致的共御外侮;在战争进行的七年中,已然面临国土大部沦陷,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了,国王依然昏庸如故,大臣依然一有机会就展开内斗,小人排挤君子——读着这样的记载,谁能不感慨呢?
一场战争,即使在结束之后,后遗症仍然无穷,更遑论是消耗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