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忽必烈率十万蒙古铁骑在苍茫的薄雾中出松潘沿岷江南下,金戈铁马,迤逦绵延二十余里。

    几天之后,中路军在忽必烈的指挥下,强行渡过大渡河,行经两千余里的山谷隘路,终于胜利抵达金沙江畔。

    日落之前,忽必烈将营帐安扎在金沙江沿岸。通红的晚霞将两边的天际和宽阔的江面染得一片橘红。

    忽必烈与姚枢、子聪和尚、廉希宪等人站在帐殿前,望着滔滔东逝的金沙江水,指着江对面问:“我们的前方可是会川都督的驻军之所?”

    姚枢放下地图:“是。据报,会川都督听信了几名骄横的文职官员蛊惑,决意拼死抵抗。”

    “西路军进展如何?”忽必烈接着问道。

    “兀良合台将军所部进展神速。”姚枢站在忽必烈的身后答道,“当年,也就是乃马真后称制四年(1244年),蒙古军为攻击宋的四川,曾派兀良合台、汪世显率领一支军队从丽江地区进攻大理国,以图绕道大理以达川南,对宋实行南北夹击,然而,大理国大将高禾率军迎战于九河地区,兀良合台苦战数日,最后不敌而退。多年来,兀良合台对此耻辱耿耿于怀,全军上下铆足了劲要报仇雪恨。”

    “哦……后来呢?廉孟子,”忽必烈望了望正注目凝视着天际处绚烂霞光的廉希宪,有意点了他的将,“你不妨说说看。”

    廉希宪虽是畏兀儿(今维吾尔)人,却自幼生长在汉地,习学汉文化,善骑射,后入忽必烈王府为“怯薛”。因他对《孟子》有独到见解,每与人论,必引《孟子》,忽必烈便以“廉孟子”呼之。

    “是,殿下。三年之后,宋为示好大理,特派使者携重礼前往吊唁大理的阵亡将士,以表同心。宋与大理素来交好,经此一役,二者过往更密,特别是前不久大理相国高祥还杀了我们派去的招降使者。我担心如果宋与大理联手,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廉希宪审慎地道出了内心的隐忧。

    廉希宪讲完,大家一时都陷入了沉默。唯有涛声阵阵,掩盖了短暂出现的宁静。

    片刻,忽必烈遥指金沙江南岸,声音坚定而洪亮:“命兀良合台由晏当继续南下,东路军三万余人由白蛮境挺进。中路军渡过金沙江进破满陀城,三路大军在明年一月合围大理国首都紫城!”

    “是!”

    忽必烈回视众人:“速传令中军:明日黎明用饭,拂晓渡江!”

    “是!”

    “大理国相国高祥杀害我方招降使者,早引起全军将士复仇之情。殿下应当考虑下达止杀令,晓谕全军。”姚枢提醒道。

    “对!姚先生所言极是。请殿下传令裂帛书旗,止杀抚民。”子聪、廉希宪深以为然。

    “好!就这么办。传令下去,裂帛为旗,上书‘止杀’,晓谕全军将士,唯全力捕杀高祥!”忽必烈强压心头怒火,发出了进攻大理国前的又一道令旨。

    这是蒙哥汗三年(1253年)十月下旬的一个午后时刻。

    中路军在忽必烈的指挥下,乘坐木筏革囊五日内全部渡过金沙江。会川都督闻听蒙古大军已至,早将初时的豪言壮语抛至脑后,未及一战,仓皇南逃。

    摩些蛮(今纳西族先民)酋长木阿良闻听蒙古军秋毫无犯,不愿与之为敌,于大理国众位酋长中率先迎降。忽必烈感其诚意,遂在江边大设筵席,款待木阿良及其随从。

    “殿下真乃天下仁义之师,裂帛为誓、止杀屠城,如此军旅,士气高昂,纪律严明,何愁敌人不望风披靡、俯首称臣。”年过五旬的木阿良见过忽必烈,随即伸出一双厚实的大手,与忽必烈紧紧相握,语气中透出欣赏。

    “阿良首领过誉了,本王不敢当。”忽必烈笑着将木阿良引入座席,慢慢地说道,“为了招降大理国主,本王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蒙古帝国3·煌煌盛世简介 >蒙古帝国3·煌煌盛世目录 > 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