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造势作战,刘邓大军问鼎中原
转出大别山
风雪大别山,满山皆白,大自然的一切都在冰封雪盖之中。然而,那些扎根并且拥抱大山的冬青松柏却听到了冻土底层哗哗的流水声,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涌动。
1948年2月24日,元宵节。
当晚,邓小平将率领“前指”到达韦寨,与“后指”会师。
早在2月7日,中央军委就电请刘邓率指挥部和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进至淮河、陇海路、沙河、伏牛山之间,设立南线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集团,展开中原作战。
2月9日,正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为对付敌人的残酷扫荡,并部署主力转移后的工作,野战军主力须留大别山再与敌打一个圈子。
2月22日,邓小平在大别山部署主力转出后的工作,要求作好反“清剿”准备,而后以中原局名义发出《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在主力转出后,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要以更广泛积极的游击战争,独立自主地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
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刘伯承和邓小平才依依不舍地转出大别山。
谁也不会怀疑,刘邓大军在这里扎下的脚根再也不会动摇!
此时,刘伯承早已等候在韦寨村外的野地里。他穿着一身在大别山自制的,稻草灰染的灰棉衣,有的地方都磨白了。人也显得老了。但他腰扎皮带,头戴军帽,衣冠整洁,精神饱满。
刘伯承身后是两排长长的欢迎队伍。刘伯承在踱步,眼睛始终盯着前方。75个日日夜夜虽不算漫长,但这毕竟是刘伯承和邓小平最久的一次分别。
“邓政委来了!”一个战士喊起来。夜色中,马蹄哒哒。
刘伯承看不清,向前走几步,停下,突然大步走上前去。
邓小平远远地跳下马,朝刘伯承奔来。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语言显得多余,两双紧握的手包容了全部的情感。时间,在这双手相握的一瞬间凝固了。
良久,邓小平望着刘伯承满脸的皱纹和银白的发丝,沉甸甸地说:“司令员,你的白发又多了。”
刘伯承幽默地说:“没啥子事嘛,这回出山可要与蒋介石、白崇禧周旋一番了。”
说完,刘伯承上上下下打量着邓小平:“邓政委,你……瘦了。”
邓小平微笑:“总而言之,我们都还活着,这就是蒋介石最头疼的问题。”
刘伯承开怀大笑:“记得进大别山的时候,我就说过,我刘伯承还不想死,我还要睁着一只眼睛,试看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如今,离这一天不远了。”
从大别山转出的部队泪水洗面。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如果不是他们依旧雄赳赳地迈着整齐的步伐,这已经难以称之为“部队”了。自制的棉衣裂开一道道口子,露出带着棉籽的棉花;草灰、树汁染成的棉布早已褪色,现出红的、绿的、花的“原形”……
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乱发蓬松,须如荒草,形若一队浩浩荡荡的“叫花子”。在这一形象后面,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进大别山前,即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征时的实力统计:
第一纵队32,357人,
第二纵队31,000人;
第三纵队26,468人;
第六纵队26,322人;
野战军直属队6,370人,
总计南下122,517人。
坚持大别山斗争到1947年11月29日,野战军司令部向军委汇报实力统计:
第一纵队23,000人;
第二纵队19,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