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力排众议与一意孤行的区别
    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弱国军队主动跨出国境,奔到国境线以外揍世界老大。

    大家知道,国与国的关系,都是强国打弱国,大国打小国。

    看看伊拉克、利比亚,以及已经消失的南斯拉夫,就会明白。

    一个弱国,强敌打进来,能够不投降、不被动抵抗,就已经很不简单了。而主动跨出国境,到第三国去打强敌,是世界上的稀罕事啊!

    并且,当时共和国立国刚满一岁;

    并且,还是与“十六国联军”开战,打头的是世界老大美国;

    并且,这个决策,还是在高层内部意见不一,绝大多数人不同意打的情况下,毛泽东力排众议,通过统一思想才作出的。

    这个决策,捅破了天。

    1950年10月1日,共和国一周岁生日。

    当国人还沉浸在欢庆与幸福之中的时候,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民同庆的时候,他接到了东邻朝鲜首相金日成十万火急的求援电报。

    电报说,以美国为首的几十万“联合国军”越过了三八线,正以极快的速度向中朝边境挺进,请求中国出兵相救。

    一夜无眠。

    10月2日凌晨2时,毛泽东电召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来京商量朝鲜局势,并下令边防军随时待命出动。下午,毛泽东在颐年堂紧急召集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抗美援朝问题。

    接下来,是一次次的开会、讨论。

    直到19日,近20天时间,中国才正式作出了出兵的决策。

    那时毛泽东主席可谓从谏如流。为了让大家畅所欲言,有几次重要的讨论会议,他都不让留会议记录。

    开始的两次会上,主战的是少数派,绝大多数主和,表示了对出兵的担忧。

    时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回忆:“大家发言的倾向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理由大致如下:国内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台湾还没有解放,美国又这么强。

    天才军事家林彪作了入情入理的分析发言。据军事秘书雷英夫回忆:会前,林彪曾委托军委炮兵第一副司令员万毅搜集美军的装备资料。10月6日,在居仁堂召开的军委常委会议上,林彪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他若有所思地说:“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还很难说。”

    他的理由是:美国佬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我们根本没法比;美国有太雄厚的工业基础,大炮、坦克、飞机几乎数不胜数;尤其是,美国有原子弹,把它逼急了,给我们扔两颗原子弹,我们这点家底就玩完了。因此林彪认为,即使出兵,也要“出而不战”,屯兵于朝鲜北部,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这里,不能因为林彪后来的行为,而说他害怕美帝国主义,其实,参加会议的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张闻天、李富春、邓小平等,几乎都持有与林彪相似的认识。

    大家发言时,毛泽东几乎一言不发,非常认真地听着。

    在作总结发言时,他肯定地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

    但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会听别人将道理摆清楚,但绝不从众。他思来想去,判断得失。

    据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回忆,为作出抗美援朝这一惊天决策,毛泽东几乎一夜没睡,围着门前的一棵大树溜达了多半夜。

    第二天,树下烟头遍地。

    这一地的烟头,值几千个亿人民币都不止。

    起初,只有毛泽东主席认为该打。后来,周恩来总理也倾向于打。再后来,策略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国尊严·重述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简介 >大国尊严·重述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目录 > 力排众议与一意孤行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