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共御强敌 5
还有另外两项因素:其一是共产主义思想本身的国际性,其二则为共产党人为理想献身的无比信念(见第二章)。共产主义思想的国际性质,比起其他任何限于一国一族的爱国要求,更能打动倾向反法西斯的男女民众,并将之动员起来。比方在法国境内,即有西班牙内战的难民成为西南地区武装游击力量的主力——到盟军在诺曼第登陆之前,总数达12000人(Pons Prades,1975,p.66)。此外,还有来自17国的难民、劳工移民,在移民劳动工组织(Main d’Oeuvre Immigree,MOI)的名义之下,为共产党执行了某些最为艰险的任务,如马努尚地下抗敌组织(Manoucime)一书里,有极为生动翔实的记载。甚至连某位政治立场温和的史学家,也称颂共产党人为“勇者之最”(Foot,1976,p.86)。他们的组织训练严密有素,因此能够熬过监狱和集中营的折磨,存活率甚高。但是他们牺牲仍然极为惨重。法国的共产党中央,素来不为人喜欢,甚至连别国共产党人也对其十分厌恶,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便完全否认他们自诩为“血肉筑成的党”(le parti des fusilles)——大战期间,至少有15000名共产党斗士,在敌人虎口下惨遭杀害(Jeantouchard,1977,p.258)。共产党对热血男女的号召力极大,尤其是对青年人。在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这类国家里,一般群众很少支持积极的抗敌活动,共产党便更显突出。此外,知识界也极受共产党感召。知识分子最能够在反法西斯的大旗下动员起来,他们往往成为非党派抵抗运动组织的核心(虽然这些组织通常都带有左翼色彩)。法国读书人爱上马克思,共产党文化人则主导着意大利的文艺界。这种左翼当家的现象,在两国都持续了一代之久,究其根由,均系受战时抵抗运动所赐。影响所及,不管他们是否亲身加入抵抗行列——如某家大出版公司即曾骄傲宣称,战时社内每位员工都曾拿起武器打过游击——或只是站在一旁默默赞同,有些人、或其家人,事实上恐怕还站在另外一边呢——众人都共同感到共产党那股强大的吸引力。

    不过,除了在巴尔干地区游击势力的根据地之外,共产党在战时一般并不曾尝试建立革命政权。当然,就算有心一试,他们在的里雅斯特(trieste)以西的政治实力显然不足。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却出在各国共产党矢志效忠的苏联。这位老大哥,严厉禁止众党小党个别向政权问鼎。而那些成功的共产党革命(如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以及后来的中国),事实上都违背了斯大林的旨意。苏联的观点是,不论在国际间或各国国内的行动之上,战后的政治进程,都应该延续战时反法西斯大联盟的架构进行。也就是说,苏联希望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两大系统之间,维持一种长期共存或共生的架构。苏联认为两大阵营在战时的联合将促生一种所谓的“新型民主国家”。随着这些新型民主政权内部不断更迭,日久必将造成社会与政治层面的变革。这种一厢情愿的苏式世界观,很快在现实的冷战长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消失得如此彻底,如今大多数人已无复记忆;当年斯大林曾经力促南斯拉夫共产党维持该国的君主政权,而英国共产党也在1945年极力反对解散丘吉尔于战时成立的联合内阁——也就是说,当时将把英国工党送上台执政的大选,竟然受到同为左派的英国共产党极力反对。斯大林当时的诚意不容我们抹煞;他甚至以行动佐证,于1943年和1944两年,先后分别一手解散了共产国际与美国共产党。

    斯大林的心意,在其决策下愈发阐明。他的决策方针,借用某位美国共产党领袖之语,就是“绝不在危及……联合的情况及方式下,提出社会主义的要求”(Broarobin,1972,P.57)。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极端的年代简介 >极端的年代目录 > 第五章 共御强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