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革命 4
    4

    女性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另一影响工人阶级和发达国家社会的一大因素,其中尤以已婚妇女的角色为最——不啻为革命性的新现象。这方面的改变实在惊人,1940年,全美女性工作人口中,只有不足14%的比例为有夫有家的已婚妇女。到1980年,却已超过半数,仅在1950-1970年间便已倍增。不过女性进入劳工市场人数日增的现象,自然绝非自今世起始。自19世纪末叶开始,女性便已大批进入办公室、店铺,以及其他某些服务业——如电话接线员、看护性职业等等。这一类工作形成所谓“第三产业”(tertiary occupation)的大量扩张,相对他便侵蚀到作为第一及第二产业的农工业,并将对前二类产业造成绝对性的损害;事实上第三产业的兴起,正是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发展趋势。至于女性就业人数在制造业方面的演变,则发展不一。在旧有的工业国家里,传统上拥有女性就业人口大量集中的劳动密集工业——如纺织及制农业——此时已衰退。在新近变成“生锈带”的国家及地区里,那些向由男性为主的机械工业,更别说充满着男性意象的其他行业——如矿业、钢铁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此时也同样步上衰途。反之,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及第三世界增长中的制造中心里面,对女工求之若渴的劳动密集工业则开始兴旺(女工在传统上不但工资较低,也较男工易于管理)。于是女性在当地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大增,不过非洲毛里求斯(Mauritius)由70年代初的20%到80年代一跃而过60%的例子也是绝无仅有。至于在发达工业国家里的增减,则依各国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即使增加也多以服务业为主。事实上女性无论在制造业或第三产业就业,其工作性质并无多大分别,因为她们多数是充任次要的职位。而某些以女性为主的服务性行业,也有极为强大的工会组织,尤以公众及社会服务单位为主。

    此外,女性也以极为惊人的比例追求更高的教育;因为时至今日,唯有教育,可能指引一条迈向高级专业之门的坦途。二战刚结束时,在多数发达国家之中的女学生比例,仅为全体学生总数的15%~30%,只有芬兰例外——这个女性解放的国度——当时该国女学生的比例已经高达43%。但是即使到了1960年,女学生在欧美两地从未超过半数,唯一的例外为保加利亚——这是另一个较不为人知的亲女性国度(就总体而言,社会主义国家鼓励女性求学较为积极,如东德的增长速度便胜过西德)——可是除教育外,在其他增长女性福祉的项目上的成就则不甚精彩。然而,到1980年,在美国、加拿大及6个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东德和保加利亚占鳌头——半数或半数以上的学生已为女性。此时全欧只有4国的女性学生不及总数的四成(希腊、瑞士、土耳其和英国)。一言以蔽之,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象,如今已与男子一样普遍。

    已婚妇女大量进入劳工市场——多数均兼母职——及高等教育的惊人扩展,为60年代起女性主义运动的强力复苏(至少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如此)提供了发展背景。事实上若不考虑这两大因素,妇运将无法理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爆发以来,女性已在欧洲北美一带众多的地区,争取到了投票权及平等民权等莫大成就(见《帝国的年代》第八章)。可是从此之后,虽然法西斯及反动政权一时的甚嚣尘上,也未尝破坏她们已有的成就,但女性运动却从阳光之下移入阴影之处。其后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以及东欧和东亚部分地区革命的成功,1917年以来争得的权利终于普及世上多数国家。其中尤以法国和意大利的妇女终获投票权一事最引人注目,事实上此时在所有的新兴共产党国家、拉丁美洲(战后10年),以及除了极为少数的前殖民地外,妇女均开始获得这项权利。到60年代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极端的年代简介 >极端的年代目录 >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革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