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话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谜雾重重后的真相
”
赵直点点头:“没错。无论怎样的太平盛事,总有不容于国法、而合于情理之人,是以西汉初年才会有朱家、郭解这一流人物,不做官吏,甘愿做市井的布衣匹夫之‘侠’,本着天理人情行事,不惜触犯法网,救人于困厄。然而,”他语意一折,“天下失序、宇内大乱之时,就是说,像后汉末年的时代,处处有不平,人人皆困厄,哪里是游荡在江湖之远的侠客能一个个救得过来的?奋身舍命,为四海拨乱反正,才是侠者所为。此时,”口气越发坚决,充满了向往,“‘侠之大者’都在庙堂之上!写史的人呵。”又是教诲者的口吻,“你盯着布衣当然找不到。”
这番侃侃而谈,使我再度拜倒下风。一面禁不住想到另一个人,一个被赵直嘉许而我仍有异议的人。我沉吟着:“依你之见,临危受命、把东吴从飘摇风雨里拯救出来的陆逊,也是‘侠之大者’吗?”
本以为赵直会露出“孺子可教”之色,不料他竟陷入沉思,好一会儿才摇头说:“……未必,或者说:不、不是。”
“我宁可把孔明归入大侠一类,也不认可伯言的侠士身份。”赵直这样表态,并且及时制止了我的不满,“当然,诸葛丞相不是侠,差太远啦!可惜语言这东西啊……拿来表达某种直觉时,总是失之单调、无力,我只能尽力而为吧!”他一面整理思绪,一面徐徐道,“先秦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将侠定义为‘五蠹’之一,就是社会上五大败类之一,他说:侠以武犯禁。暂且不评价韩非对侠的贬斥,我想,至少应该承认,当侠的人生理想与法律规章发生冲突、抵牾时,豪迈的侠客会毫不犹豫地践踏既定的规矩,向着自己的目标大踏步迈进,而不是反躬自省,改变、调整自我使之顺应公开、公认的律令。换言之,‘侠’与‘臣’在这个时代固然不对立,可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倘若说前者是忠义,后者便是……”
“忠贞。”我不无兴奋地接口。
“乃至‘忠顺’。”赵直说,“忠贞是适合拿来形容诸葛孔明的词,而忠顺,更适合陆伯言吧。”
“忠顺”,这是赵直第二次用这个词来描述陆逊,我咂摸着它。
赵直自顾往下说:“像子桓、孔明一样,人们通常以为的江陵侯陆逊,与我所了解的陆伯言,很不相同。无论诋毁或赞美都可能扭曲真实,史家与魇师都是艰难的职业,一方面,倘使对‘对象’缺乏真挚的爱与体谅,便无法接近他们;另一方面,倘使被太强烈的感情控制、左右,又很可能偏离初衷,得出不切实际的答案。”
“你认为被扭曲后的陆逊与其真相最大的差别是?”我善解人意的提问能使赵直谈兴更高。虽然我迄今为止对陆逊尚未产生特别的兴趣,这适当的发问,就当是感激他为我默写了若干宝贵史料吧。
“最大差别?这不好说。”赵直煞有甚事地歪着脑袋想了想,“我不爱在任何事前面加上‘最’、‘第一’、‘绝无仅有’……这些绝对性的修饰。我生存在一个无时无刻没有新奇迹出现的世界里,这里不存在绝对力量。所以,只能说是较大的差别;或者说,最大差别之一是……”他把一面铜镜递给我。
“这是……?”
“照一照。”
我疑惑地举起镜子,一看,立即被惊到!
镜里分明是另一张脸,一张陌生的脸。头发梳理得十分整齐,鬓角有几丝被掩饰的霜白,额头平坦,面部曲线极为柔和,浑然是夏天滚落在荷叶上的雨水般温润;眉眼的线条很清澈,弯弯的眉、弯弯的眼,眼角有细微的鱼尾纹。这显然是一个很懂得修饰、并对人生充满期待与关怀的男子,不过修饰并不能掩盖他的真实年龄——岁月是世间最公正的力,他看上去年至不惑。
“难不成是陆逊?”我脱口问。
“陆议。”赵直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