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话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坚定不移,股肱之力
草草几笔,会使后人生出诸多疑惑吗?他们必须相信你写的是真相,可也一定会猜测、甚或恶意猜测真相后面藏着怎样的秘密。譬如这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他玩味着先主的话,“会有人认为这是昭烈对孔明的怀疑与试探吧?话说孔明第一反应也是诚惶诚恐的。”
“不是诚惶诚恐。”我反对道。
“哦?”
“是……悲伤。”无法忘记诸葛丞相声音颤抖的那一句“您……是在怀疑臣?”这不是对自身权位乃至性命的忧虑,而是对能否善始善终君臣知己之情的担心与感怀。所幸先主没有使丞相失望,而丞相,也以接下来十二年的忠诚勤恳作为报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坦荡者见坦荡,忠贞者见忠贞,兴许是会有卑怯者见到卑怯、诡谲者见到诡谲。赵直,我无法强制要求后来人怎么想,就像你无法要求我怎么写。我还要做的,是加上一句评价。《先主传》后的史评,是放置它的最好位置。”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至于先主把国家与幼主托付给诸葛亮,开诚布公、心无杂念,君臣行事都极为光明正大,真是古往今来的美好典范。)——就这样扬帆离开白帝城,把“章武”轻轻翻过,迎来后主朝第一个年号:“建兴”。
建兴、延熙、景耀、炎兴,这是后主继位四十二年来使用的四个年号。在我列的纲目里,“建兴”所占比重最大。赵直问过我,为什么把撰写重心放在这个离我最远、几乎擦身而过的年号上:我生于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四年后它被延熙取代。这其实很好解释,人们乐于在心爱的事物上花费更多气力。国家一天天没落更使记忆里或真实、或虚幻的“往昔盛世”魅力无穷。我愿相信“建兴”包含了汉国最欢腾、强大、光彩的一切。从白帝归来后,我时时忍耐着成都外表的平静与内里的空泛、卑贱……接受后主投降的邓艾俨然成为一城之主,汉国的京城也随之成为魏国的治县。邓艾率领亲卫军大剌剌进驻皇宫,要求原汉国官吏以下属之礼对他必恭必敬,骄矜之色,溢于言表。我曾寄望谯先生仗义执言,为后主争取多点颜面,可先生连日来都很消沉:把归降之事在口上说说、心里想想是容易的,事情一旦发生,便知道这是怎样羞耻的抉择。估计先生内心也正受到旁人无法想象的煎熬。身为弟子,我没有前去拜望,因为不愿见到他黯淡、虚弱的样子,同样我也无法安心活在这叫人羞愤的成都,支持着自己不逃逸、不癫狂、不憎恨、不放弃的……是“建兴”,是云霓深处、夕阳烂漫下的人影。
“倘若丞相在,必然不是如此局面。”
不知第多少次说出这种“倘若”,赵直应声而笑。
“邓艾上书魏朝,请求身在成都的专断之权。”他递给我一个酒葫芦,“对此你有何看法。”
“没有看法。”我推开美酒,“我累了。”
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些?把所有欢乐的哀苦的事像宰割猪羊一样放上砧板,剖开、辨析……事实上切肤之痛与切肤之爱都是无法言讲的,很多时候我是虫蚁般无力。要是没有遇上赵直,我断不会对兴致所至的“修史”提出偌高要求,那便能享用平庸者的满足了吧。
“你为自己考虑太多。”突然赵直说。又窥望我的想法!我正待发怒,他却摆摆手,“对不住。你说累,我便直接看了。陈寿,”神色转为严肃,“最初只为履行与孔明的约定,我找到你,协助修史;后来我渐渐发现孔明的用心,魇师与史家、我与你之间,帮助是相互的。很多孔明没告诉我的事,都由你说出来了。不是我苛求你的史笔,是你内心有强烈的要求。可你为自己考虑太多。”他重复道,“投入一件宏大不朽的事业时,首先要有的觉悟便是抛舍自身。呼吸、饮食、睡眠……无不为了它。还记得吗?我说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