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陈寿、赵直相性50问
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能完全相信一个人,把全部生命与比生命更重的希望都交托给他,是怎样的……幸福。
赵直(怨念):因为史家天然蔑视魇师,所以我的欢乐时刻他不曾记入史传。
我只好问:赵先生的欢乐是指……?
陈寿:无非某年某月某日与曹丕吃了几十串葡萄。
赵直:还有十几根甘蔗。
陈寿:对,无非这一类。
47、二位觉得,《三国志》最突出的优长是?
陈寿:我不惯自吹自擂。
赵直(微微一笑):他心里想的是,他这部史书一出,同时代其他人写的三国史都可以作废了。
陈寿(面上忽然一热):哪里至于。
赵直:过度谦虚便是虚伪,陈寿你还真虚伪。
我提醒:赵先生认为陈先生之作好在哪里?
赵直:虽然没有“志”、没有“表”,可从追溯生命足迹的角度看,这部《三国志》已十分完备。
48、二位对《三国志》可还有所遗憾?
陈寿:我对《蜀书》一向不满意。你看,(掂掂书的分量)它比《魏书》、《吴书》都要简陋。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足以采信的材料。丞相虽善于治政,却没有设置记言、记事的国家史官,我能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少之又少,也便难以建筑一个更丰满、充盈的汉国,这实在……很遗憾。
赵直:我其实更乐于见到司马迁写的《三国志》,可陈寿早就表态说他不是史迁,不要用司马迁的标准去要求与评价他。我又不便把司马迁拐到后汉三国来写书,所以只好容忍这部史书简单到偶然失之简陋的笔法。后人在读史时,只怕也只好从字里行间去努力想象一幕幕英雄活剧的细节。
49、希望后人怎样评价《三国志》?
陈寿(斟字酌句):虽然难与《史记》媲美,却足以与《汉书》为邻。
赵直(哈哈大笑):爽!
50、最后一个问题,对《三国志》、对后世众多口舌、对纷纷纭纭的三国衍生物,二位可有什么赠言?
陈寿(淡淡然):做好我该做的事便是,后世纷争,是后人该承担的重量。我只想到前汉张衡《四愁诗》里的一句:“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甫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赵直(鼓掌):真风雅!(微微一笑)我碰巧也想到一句诗,是罗本的“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陈寿(有点吃惊):罗本是谁?
赵直:罗本字贯中,罗贯中嘛。
陈寿:罗贯中是谁?
赵直:这个么,嘿嘿,你不必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