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接下来三句,节奏转快,那一段发生在先秦的死亡,似乎沉重到令他无法负担,以至于必须迅速掠过;到最后的自问自答,调子从急促又变回了缓慢,诸葛亮对原曲做了些修改,他反复吟唱了两遍“国相齐晏子”,像要坚固某个决心。徐庶望着眼前沉吟着、哀伤着的男子,不禁暗自唏嘘。待诸葛亮琴音渐息,喟然长叹,将手指重重一压商弦,剧烈地结束了整首《梁甫吟》时,徐庶才问:“梁甫吟在哪里?”
“那是泰山边的一座小山丘,传说为亡灵所居。”诸葛亮说。
“真有三位猛士的坟墓吗?”徐庶又问。
“没有。”诸葛亮笑道,“多少年前的故事,即便有过坟冢,也会因为连年的战乱而被夷为平地。可《梁甫吟》流传了下来。像我们这样的人,日后又知会埋葬在哪里呢。只要生平之事被人记下一件两件,就足够了。”
诸葛亮最后一句话,说得有些落寞,徐庶刚想安慰他两句,却见诸葛亮先自失笑,他从袖里抽出条白丝帕,擦拭着琴弦说:“之所以爱唱这歌,除了曲调顿挫、音质纯净外,还别有原因。‘二桃杀三士’……歌里说的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三人,是齐景公的勇士,为国家建立过大功勋,但越是功劳大的人,假若性情倨傲,对君主和国家而言,就越危险;宰相晏子在他们还没有造成危害时,设计将之杀害,究竟是对,还是错呢?”诸葛亮抬起头问,“元直以为如何?”
“仁者爱人。”徐庶简短地回答。
“二姐你说呢?”诸葛亮又问。
铃被诸葛亮骤然一问,怔了怔才说:“只望家里别有三猛士般桀骜的弟弟,也别有晏子般狠心的哥哥。国家就像一个家,太太平平才好。”
“天下之太平,不是二姐想想就能得到的。”诸葛亮笑着说,“假若我是晏子,恐怕也要那样做……虽然伤感、负疚,却一定会那样做。”诸葛亮这种将自己放在晏子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的态度,若被别人听到,又要笑话他自大轻狂,所幸徐庶是他至交,从不小视诸葛亮的才华与抱负,在徐庶看来,假若隆中只有一人可以流传青史,那人一定是诸葛亮。不过,一个像晏子那么残酷的、在历史上写下名字的人,岂非有些可怕吗?徐庶心惊地想。
“对了,元直有什么事?”
诸葛亮的问话,将徐庶从遐思里拉出来。
“哦。是这样,孙策死了。威风八面的小霸王,居然死在几个下三滥的贼子手里,据说那些人是为了给故主许贡报仇。小霸王一死,江东怕是……”说到这,徐庶停下了,只因他见诸葛亮淡淡的面孔上,并没有什么变化。“诸葛亮?”徐庶疑惑地问。
“我已经知道了此事。”诸葛亮说。
“怎么?”
“家兄在来信里谈及了。”
“诸葛瑾先生吗?”
“正是。”
徐庶对诸葛瑾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极孝顺的一个人,对待后母就像对亲生母亲一样好,父亲死后,诸葛亮姐弟四人被叔父收养,而诸葛瑾说自己是长子,也满十五岁了,不敢再烦劳叔父,他只身带着后母奔赴江东,在水乡安家,娶了个小官吏的女儿做妻子,三年里,接连生下两个儿子。
“依你之见,江东会混乱吗?”徐庶问。
诸葛亮摇摇头:“不,甚至会比孙策在时更好。”
“何以见得?”
“家兄近日出仕了孙权,”诸葛亮将兄长来信递给徐庶,“他不是个冒失的人,这样做一定有其理由;或许他觉得,在孙权手下更能做出一番成就。”
徐庶没有急于拆看信笺,只问诸葛亮:“你会去江东吗?既然兄长和母亲都在那里。”
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徐庶以为诸葛亮总得思索片刻再回答,不料他立即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