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少年诸葛亮
当十四岁的少年天子刘协在长安亲自监督为灾民熬粥的同时,远在徐州刺史部琅邪国的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也有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在目睹着家乡的战乱,在惊惧中对侵略他们家乡的这些人也留下了深刻印象,成年之后,这些少年时期的印象难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的政治选择。
这个少年就是诸葛亮,字孔明,生于灵帝光和四年(181年)。
之所以拿诸葛亮跟当今天子刘协作个对比,不仅因为他们同一年出生,而且他们也是同一年去世,说起来这也是一种缘分。
关于诸葛姓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说出于葛姓,在伯夷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来居住在琅邪郡诸县的葛氏一支迁往同郡的阳都县,因为阳都县已有葛姓,为了区别,就把后迁来的葛姓称为诸葛氏。二是说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的,总是被读为诸葛,以后干脆改成了诸葛氏。三是说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大将葛婴屡立战功,但是被陈胜听信谗言后杀害,汉文帝时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就以诸葛为姓了,称诸葛氏。
根据《吴书》的记载,诸葛亮一族属于第一种情况,也就是他的祖籍原来在同郡的诸县(今山东诸城),后来迁移至此,但这已经是很早的事了,因为葛伯是夏商之际的诸侯,到诸葛亮能追溯到的先祖诸葛丰时,诸葛氏就早已在阳都县生活了。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初年人,以刚直著称于世,在汉元帝时担任过司隶校尉。两汉时期历任的司隶校尉当数诸葛丰名气最大,因为他执法公正,不畏权贵,深得百姓尊重。因此,诸葛丰仅仅凭着担任过司隶校尉的资历就在《汉书》里有了自己的传。
曹操在洛阳、顿丘和济南当地方官时的所作所为,在某些方面也深受诸葛丰的影响。多年以后,邺县成为曹操的大本营,曹操为找不到合适的管理者而苦恼,他曾经感叹:“到哪里能找到像诸葛丰这样的人才呢?”
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母亲姓章,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哥哥叫诸葛谨,比他大七岁,前几年曾到洛阳等地游学,是一位学者,对《毛诗》、《尚书》、《左氏春秋》等素有研究。中原动荡以后回到了家乡。他弟弟叫诸葛均,此外,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章氏就去世了,诸葛为他们娶了一个继母。不久,诸葛也去世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叔父诸葛玄照顾。
在曹操从北路二次征徐州的战役中,曹军主力进入琅邪国北部地区,连下五城,其中就有阳都县。综合史料记载来看,曹军早期的军纪确实比较差,屡次留下屠城和残杀百姓的记载,后来曹操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严明军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情况才有好转。
曹军在琅邪国的行动肯定影响到诸葛亮一家人的生活,原来以为琅邪国已经远在海边,在这偏远的地方应该相对安全,现在看来也难免刀兵之灾了。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也是一个挺有名气的人,早年跟袁术、刘表都有过交往,这时候袁术盘踞在寿春,正积极向北面的豫州、兖州以及南面的扬州发展势力,扬州刺史部的豫章郡太守周术死了,袁术就表诸葛玄为豫章郡太守。
豫章郡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江西省的范围,治所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这里并没有完全为袁术所控制,荆州的刘表以及已脱离袁术渡江发展的孙策对此地都有想法。说是去那里上任,其实是帮袁术打天下,其中有很大的风险。但是,面对家乡的不安定,诸葛玄还是决定去。经过商量,诸葛玄带上诸葛亮、诸葛均以及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同行,诸葛谨暂留在家乡伺奉继母。
大约就在兴平二年(195年)左右,诸葛亮随同叔父前往豫章郡上任,这一年,他十五岁。
曹操由徐州退兵后,陶谦虽然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