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08章 学生存技能是入藏人的考验
调来的骡马。从4月4日开始,部队成多梯队离开雅安西进——雅安以西因受地形、道路、宿营和供给等条件的限制,大部队行动极为困难,部队行军除武器装备外,还有高原御寒装备,另外考虑到沿途补给困难,要尽量多带口粮,个人负重都在40公斤以上。刚开始,大家不适应,就把皮鞋、皮裤穿上,上身只穿着背心,把东西分成两部分,交替着往前背。

    二郎山是青藏高原的第一道屏障,终日为云遮雾盖,似一位披着面纱的神秘女郎。它属于夹金山余脉,主峰海拔3600多米,山口海拔3000多米。川藏公路像一根细麻绳,在夹缝般的峡谷中绕来绕去,光盘山公路就有40多公里。

    爬山时,许多人感到相当吃力。

    走在最前面的154团团长郄晋武全身流着大汗,把棉衣都湿透了。他一看寒暑表,摄氏零下2度。

    走出以跑马山闻名的小城康定,部队开始翻越折多山。折多山是一座真正的大山,山不高,坡度也不大,山上还有杜鹃等灌木丛,但这里的海拔已达4000多米。

    高山反应如一个埋伏已久的敌手,强烈地向部队袭来。许多人感到头疼,胸闷,恶心,张大嘴不住地喘气,两腿发飘,像踩在棉花堆里,走起来摇摇晃晃。有人机械地走着,膝盖一软,扑通一声坐到地上,如果不靠其他人搀扶便很难爬起来。谁也没有力气说话,一声声粗浊的呼吸响在山间。

    钢铁汉子变得酸软无力,除了恶劣气候,还因为饥饿。

    过折多山后,遇到第一个牧民的黑色牦牛帐篷。这预示着真正的藏区到了。

    路上,磕长头的朝圣者不断增多。他们目光虔诚,一步一叩,额头沾满泥土,膝盖处常常磨出两个大洞。有些人究其一生就拜倒在这漫漫朝圣路上了。他们的精神强烈地震撼着所有人。漫漫人生路途的尽头,他们渴望是来世的天国。

    十八军将士是更具典型意义的“朝圣者”。

    牧人磕长头是为自己升入天堂,而我们的战士为了砸碎捆在藏胞身上的无形锁链,不惜牺牲一切,绝无功利色彩,所以他们才能超越一切困苦。

    从十八军先遣支队开始,西藏就给来自祖国内地的人们提出了第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如何才能真正地融入西藏?

    理想、信念不能缺少,它们如日月般悬挂在空中,使人生灿烂和明媚。

    融入西藏,更要穿透地理和文化带来的潜在差异。如果真能在一个层面上有效地克服那些隔膜和差异,那个层面就只能是基于人的生存的契人。学会吃糌粑和说藏话是进入西藏的一条捷径。

    先遣支队的经历可以证明这一点。

    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先遣支队于1950年4月28日抵达甘孜。之后,154团政委杨军率2营进驻位于甘孜西北、金沙江东岸的邓柯县城。

    川藏公路还没有修到甘孜。青藏高原又号称空中禁区,解放军进行空投也极其困难。而仅甘孜的先遣支队就有4500人,骡马1400匹,按供应标准,人的口粮和马料每天需15万斤。进驻甘孜不久,背在身上的粮食吃光了。为了应急,解放军以156万块银元,请当地头人帮助采购了13万斤青稞。但缺粮的阴影很快像乌云一样飘浮在先遣支队头上。

    从5月1日开始,部队开始节食,每人每天只发一斤青稞,磨成面就只剩下七八两了。一日三餐改为两餐,大家普遍反映吃不饱。

    吴忠号召大家去挖野菜。甘孜是农牧兼作区,满山遍野都是野菜,诸如灰灰菜、野葱、野蒜、野韭菜、地丁、蒲公英,数不胜数,行军锅旁,堆着一堆堆绿菜,放进锅里,再放上一点青稞面搅成汤,喝下去一会就消化得无影无踪;有人饿得实在受不了,就把死马的干皮捡来煮煮,还有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决战昌都:解放战争档案简介 >决战昌都:解放战争档案目录 > 第08章 学生存技能是入藏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