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大势逆转,蒋介石走马换将
一年365天。
从1945年11月中共军政人员被迫撤出沈阳,到1948年10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兵临沈阳城下,经过了整整三年。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饱受艰难困苦的日日夜夜。
充满战斗、流血、死亡的日日夜夜。
从黑暗走向黎明的日日夜夜。
在这三年,战争的车轮不停地滚动,滚过白山黑水,滚过东北大地,滚过黑土地上每一个人的心头。
驾御战车的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两个领袖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
在前线指挥大军征战的是他们手下最得力的将军:林彪、罗荣桓和杜聿明、陈诚、卫立煌。
进入1946年,中共寻求和平的努力和诚意,全国人民希望和平以及国内国际舆论的压力,迫使蒋介石不能不举行和谈。
国共虽然达成了停火协议,但蒋介石声明停火不包括东北。蒋介石认为能够依靠武力收复东北。
于是出现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
国民党军占领沈阳后,熊式辉、郑洞国、范汉杰等政、军大员们于4月初进驻沈阳。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此时已去北平治病)。“行营”设于原苏军司令部,“长官部”设在沈阳铁路局大楼。他们决定在停战协议生效前占领更多的地盘,于是重新调整部署,集中5个军11个师的兵力,以沈阳为中心,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展开扇形攻势,沿中长路及安(东)沈(阳)路发动大规模进攻。
熊式辉这个善于看风使舵,拍蒋介石马屁的政客,打仗是个外行,在他指挥下向本溪等地的进攻,遭到惨败。郑洞国等急忙要在北平治病的杜聿明返部主持大计。
杜聿明打仗还是有一套的。他惯用声东击西、侧翼迂回的战术。他指挥国民党军相继占领本溪、四平、长春、吉林等大城市。
中共中央的方针,是从中长路沿线及大城市退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在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此时,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且战且退,在四平进行一个月的激烈保卫战之后,退到松花江以北,在北满、南满站稳了脚跟。
杜聿明决定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先进攻陈云、肖劲光领导的南满解放区,再向北满进攻。杜聿明纠集10多个师四犯临江。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三个多月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正如当时流行的一首“枪杆诗”中说的:国民党,兵力少,南北满,来回跑,南满砸破他的腿,北满打断他的腰,叫他来回跑几趟,一筐豆子筛完了。
国民党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士气下降,已经丧失了大规模进攻的能力。杜聿明再不能趾高气扬,只能采取防御待援的方针,沿松花江布防,控制北宁线,主力在以沈阳为中心的地区机动。东北民主联军此时已发展为5个纵队和独立师共30个师46万人。经过剿匪和土改,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得到了广大劳苦群众的拥护。从山海关退到松花江的林彪,可以出手反击杜聿明了。
1947年5月13日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夏季攻势,全线反击国民党军。经过50天作战,歼灭国民党军8万余人,收复城市42座,扩大了解放区。
林彪终于打败了杜聿明。
蒋介石把失败责任归咎于杜聿明,派参谋总长陈诚取代熊式辉、杜聿明为东北最高指挥官,杜聿明黯然离开东北。
陈诚何许人也?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少年时期在家乡耕读,只希望当一名小学教师。但两次偶然的机会,决定了陈诚的一生。第一次是1919年,陈诚经人推荐参加保定军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