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部署准备,毛泽东、粟裕反复商讨作战预案
根据中央军委的上述指示,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认真研究了战区各方面情况后决定:雨季后集中华东野战军全部(包括许谭、韦吉兵团共约30万余人),或先攻占济南,或先转到外线进行大规模歼灭战的方针,并拟定了华东野战军秋季作战的3个方案。
1948年7月15日午夜,就在埋葬孔子处不远地方的一幢古式房间里,粟裕还没有入睡。昨天,他刚接到毛泽东签发的两封电报,要华东野战军组织济南战役。这犹如千钧重担直落双肩。此时,粟裕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集军政指挥于一身。他立即召集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参谋长张震开会,研究如何执行西柏坡的电报指令。
粟裕1907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枫木树脚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7岁便摆脱了旧家庭的束缚,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求学。由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马日事变”后,受到反动当局通缉。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身经百战,6次负伤。据军事科学院一份权威资料记载:“从1938年至1943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一师坚持大江南北抗战,战斗五千余次,毙、伤、俘日伪军十万人以上。”这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道路,是共产党军队指挥员成长的最基本的道路。当过新四军政治委员的刘少奇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一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记得汉相萧何说过: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史风雨,大浪淘沙,为我们共产党人造就了这样一些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军事人才。
在这里,插上一小段看似轻松,实际发人深思的话题。1949年,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把胜利的旗帜高扬在大陆的时候,蒋介石带领他的残兵败将退缩到了台湾岛。当时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国民党中的军政要人,使他们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为什么经过正规训练的、堂堂黄埔军校毕业的高级将领,却一个个败在农民出身的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手下?相传,毛泽东闻此消息后,意味深长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难的啊!因为我们共产党的领袖和将领靠的是自己的天才与实践,更重要的又是我们的事业顺乎民心,代表了正义,赢得了中国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戴。
下面,我们还是把话题转到粟裕身上。
陈毅元帅这样高度评价粟裕的战役指挥艺术:“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性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他进一步说:“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践兼优的人,战役指挥很高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中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此话一点不假,因为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1984年2月,我们这位粟大将军走完了他的人生里程。战争是他一生的主要部分。中共中央给予他的评价可以慰藉他的英魂——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粟裕同志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他努力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过一系列重大的战役、战斗,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表观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是一般将帅都不曾多得的评价。济南战役自然是这句话的光辉佐证。
夜幕笼罩大地。昏暗油灯下的粟裕展开地图,一个严峻的国共两军对垒态势展现在华东野战军最高决策人眼前——
在华野的正南方向,徐州“剿总”国民党上将总司令刘峙坐镇徐州,南辖李弥的第十三兵团,策应徐埠一线。他重兵在握,有坚不可摧之势。
在华野的西南方向,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列阵于河南东部商丘、砀山、黄口一线;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