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七章 坏学生
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差不多。
樊迟弄不明白,眨着眼睛下去了。
按。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弄不明白的事情,樊迟还要问。所以,没多久,樊迟又来问问题,恰好孔子要出去。
“老师,上次我没弄明白,什么是仁啊?”樊迟也不管老师忙不忙,上来就问。
“平时端庄,办事认真,跟人交往守信用。即便到了洋鬼子那里,也不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孔子回答,回答完,匆匆走了。
按。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还是没弄明白什么是知什么是仁,换了别人,问过两次了,不懂也要装懂了,顶多考试的时候背正确答案就行。
可是,樊迟不是别人,他是樊迟。
过了两天,樊迟又找到一个机会,于是又来问同样的问题。
“老师,我还是没弄明白什么是仁。”樊迟又来了。
“爱人。”孔子真是有些不耐烦了,简单回答他。
“那,知呢?”
“知人。”孔子就觉得这小子是个榆木脑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窍。
“那,那什么,老师,我还是不明白。”樊迟还是没弄明白。
“任用正直的人取代不正直的人,能让不正直的人变成正直的人。”孔子说,说完盯着樊迟,看这小子是不是还不明白。
樊迟虽然憨厚,但是并不傻,他看出来老师不高兴了。所以,这一次,樊迟没敢再问下去。问题是,老师的答案太过简单了,不问老师,问谁呢?
“对了,问问子夏吧。”樊迟心想,除了老师,不就是子夏最有学问了吗?
于是,樊迟去找子夏。
“师兄,我刚才问老师什么是知,老师说任用正直的人取代不正直的人,能让不正直的人变成正直的人,到底啥意思啊?”樊迟问子夏。
“嗯,这话含意丰富啊。想想看,当初舜拥有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了皋陶,于是不仁的人就都离开了;后来商汤拥有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了伊尹,于是不仁的人都离开了。”子夏确实很有学问,拿出例证来印证老师的话。
“噢。”樊迟似懂非懂,舜和汤他是知道的,可是他们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老师说的是舜和汤的知,不是自己的知啊。就算自己明白了,有什么用呢?
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笨,别人能听懂的自己听不懂,问了老师还是不懂,这不是自己笨是什么?所以,樊迟对自己的前途渐渐地失去了信心。
“我这样的人还能干什么?”夜深人静的时候,樊迟总是这样问自己。
想来想去,樊迟觉得自己不是干大事的人,自己可能只能当个农民伯伯了。终于有一天,樊迟忍不住对孔子说了。
“老师,我想学种粮食了。”樊迟说。
“种粮食?那我可不会,那要向老农请教。”孔子以为樊迟向自己请教种粮食,因此很恼火。
“我,我还想学种菜。”
“种菜?那我可不如老园丁啊。”孔子气得脸都发白了,这个学生太没有出息了,跟自己学习这么久,竟然要去当农民伯伯。
看见老师不高兴,樊迟没有再说什么,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