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二章 《胡乱论语》
浪费,应该去掉,可是孔子反对子贡的看法,他对子贡说:“你爱的是羊,我爱的是礼。”
按。子贡欲去告朔之钱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可是后来,孔子的看法有了很多变化,对于礼仪不再那么坚持。
回到鲁国之后,有一次子游向孔子请教丧葬礼仪用具的问题。
“应该看自己的家底量力而行。”孔子说。
“老师说具体点啊。”
“就算家里有钱,也不要超过礼仪规定。如果家里没钱,那么只要装殓时衣物能够盖住死者就行了。丧事只要尽心尽力了,就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了。所以办丧事时,与其缺少哀痛之情而使用过多的礼仪,不如礼仪不完备却充满哀痛之情。”孔子的意思是,礼仪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情流露。
到了这个时候,孔子对形式上的东西就远远不如从前那么看重了。
问题在于,孔子被圣人化被神化之后,他的每句话都是真理了。既然这样,矛盾就被强行掩盖或者忽视,很多自相矛盾的东西就被熟视无睹,进而被认为原本就是和谐的一体。
后世统治者打着儒家的旗号,实际上干着半儒半法半道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儒表法里。而这样的矛盾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有了孔子这个矛盾体的存在,也就是说,不论怎样做怎样说,都能从孔子那里找到依据。这样做的前提是否定孔子本身是矛盾的,所以,宰我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能让他存在的,所以要编造他被杀的假历史,提醒后人不得质疑孔子思想的自相矛盾。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能够很自然地生活在自相矛盾之中,譬如:急流勇退、急流勇进都是对的,好死不如赖活与士可杀不可辱同时运用着。堂皇的大道理和世俗的小道理之间的矛盾能够坦然共存,永远有道理,只要是领导,只要有权力,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们以为这是中华语言的特点,其实不是,这是这个民族思维的问题,而这样的思维,就来自统治者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利用。
有时人们会质疑孔子思想的虚伪,其实不然,孔子是真实的,他只是被历朝统治者们虚伪掉了。
《胡乱论语》
了解孔子,是最好的材料。不过,中没有记录胡乱与孔子的对话,是一大遗憾。在此,进行补充,补充部分称为《胡乱论语》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
胡乱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国君这么喜欢养女人和小人?”
孔子说:“乱啊,告诉你,因为国君是公款消费啊。”
胡乱问:“夫子常赞扬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那夫子怎么吃了这么多家的粟?从前帮着国君灭三桓,现在吃着三桓的粟,怎么不说灭三桓了?”
孔子说:“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胡乱问:“后世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老师怎样看?”
孔子说:“我猜他想说的应该是‘饿死别人事小’。”
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胡乱说:“老师,既然鲁国比齐国好,为什么全世界人都想去齐国,没人想来鲁国呢?”
孔子说:“乱啊,你不是来了吗?”
胡乱说:“老师,我们那个年代讲究做好人好事。譬如,坐火车的时候帮乘务员拖地。”
孔子说:“那,乘务员干什么?”
胡乱说:“乘务员帮带小孩的妈妈喂奶。”
孔子说:“那带小孩的妈妈干什么?”
胡乱说:“带小孩的妈妈帮司机开火车。”
孔子说:“那司机干什么?”
胡乱说:“司机?是啊,司机干什么?”
孔子说:“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