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写作经验琐谈
一代人的教育的成果,我看到了我们祖国和全人类的前途和希望!”我为什么着重这两句话,因为从孩子们所写的信中,能够看出他们是受到了党的教育,才能写出这样的信。能写出这样的信的孩子,是可以培养成我们的很好的接班人的。

    这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我是有点自豪。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的人口,有这么好的教育,对全人类也会有很大很大的好处。

    最后我的注意力是放在这上面:这么多人关心这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自己怎么样呢?

    他们是不是能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周围的人们的关怀呢?他们拿什么来表示呢?我就写了以下的一段。这对孩子们是个鼓舞,对关心他们照顾他们的人是个安慰。我是这样写的:“要知道咱们的五个孩子,对于党和政府以及周围一切人们的慈爱和关怀,是怎样感谢地接受,而又怎样地像一面明朗晶莹的镜子一般,把这温暖的阳光反射出来,映照在周围的人们身上,我们不能光看他们给人们写的感谢信,我们要看他们怎样地以实际行动,来表示自己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培养关怀。”小同庆送纸给唐金增,是张老师告诉我的;周同山给人家送回钱包,他在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我跑到那里找到了失主,她表示非常感谢我,她问我住在哪里,叫什么名字,我说了一句:‘住在北京’就跑了回来。因为,在我们首都北京,在我们全中国,这种助人为乐的事太多了。”用孩子自己的话,比我说多少话都有力量,所以我就偷了一个懒,我说:“孩子们把话都说尽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正巧这篇文章要在《人民文学》六月号发表,六一是国际儿童节,最后我就借这个机会向这几个孩子说出我的祝愿。这就是《咱们的五个孩子》写成的经过。

    写这篇报道,我看了许多材料,《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的报道,相声《举目皆亲》,《中国妇女》外文版等的材料我都看了。不算采访和看材料的时间,光写约摸写了两三天。写出来的初稿有一万五千字,后来把像流水帐的东西去掉一些,发表的时候不到九千字。

    下面讲怎样写《走进人民大会堂》。

    同志们想必都到过人民大会堂。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很不容易写,使人感到不知道从哪儿写起。走进人民大会堂,简直是目迷五色。外宾们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时候,都非常惊奇,非常羡慕。我第一次去参观的时候,人民大会堂还没有完工,我们是从西门进去的。进去以后,听一位同志作了情况介绍,介绍虽然简短,但也是包罗万象:什么时候设计,什么时候施工,得到多少地区和单位的支援,出了多少模范人物,而且还有许多建筑方面的术语。遇见这样的题目,从哪儿下手呢?根据我的经验,就是从“初念”下手,就是写你的头一个感觉,所以我还是从我的第一个感觉写起。

    在这次参观以前,虽然没有到里面去看,可是从天安门前走过,我们就看到冰里、雪里、风里、雨里,有许多工人在那里平地,搭脚手架,搬运材料,紧张地劳动;等到进去以后,忽然看到这么一个出人意外的庄严美丽的大会堂。这个强烈的惊喜,是你的一个初念。

    但是,这个初念,也不能没有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个奇迹是总路线的产物,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产物;要不是这样,就不可能在十个月之内出现这么一个人民大会堂。

    我就是照着这个中心写的。我一走出人民大会堂,这篇文章的轮廓就有了。没有去掉什么,也没有增添什么,文章写好之后只是改了几个字。就用文章里的第一句话做题目。因为如果光说“人民大会堂”,或是“记人民大会堂”,我觉得都不能表示出我当时当地的那种感觉。文章写好以后,我想不出题目来,就用了文章里的第一句话,就是《走进人民大会堂》。

    像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冰心全集第六卷简介 >冰心全集第六卷目录 > 写作经验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