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后院起火
美人为贵妃。
夏竦心下自忖,这个本章奏上去就准了,可见皇上对张贵妃的偏爱,如果能借这事件把曹皇后挤倒,扶张贵妃正位,自己在宫中的内援就更大了。
夏竦是一个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立即授意知谏院王贽,教他如此奏闻。
王贽是夏竦的走狗,向来是看夏竦的眼色行事,夏竦叫他往东,他绝不敢去西。他根据夏竦的授意,连夜修个本章,说这次宿卫的变乱,起于皇后阁前,难保不别有情弊,请圣上彻底根究,以清乱萌。
王贽的话似乎说得合情合理,但极险极恶,实际上是含沙射影,说曹皇后与这件事有关联,脱离不了干系。
赵祯虽然贵为天子,却毫无主张,连自己那天晚上亲眼所见的事情也不相信,竟然相信了王贽的言辞,怀疑起曹皇后来,以为曹皇后勾结宿卫图谋不轨。越想越疑,即召御使何剡进宫,命他参详这件事。
何剡奏答道:“这是匪人妄生奸谋,诱惑圣聪的,陛下不可不察!皇后仁智,素来昭著内外,前日事变,皇后又亲自守阁御贼,哪里还会与贼同谋呢?陛下于此事,原属亲临亲见,还有什么可疑的呢?”
赵祯听后,立即大悟,又认为何剡的话有道理,便把这事搁置不问了。但对于张贵妃的宠爱,更胜于前。
尽管赵祯对张贵妃宠爱有加,但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皇帝的决定,有时也要受到朝臣的约束。如张贵妃欲替她的伯父张尧佐谋一个宣徽使的虚职,却因遭到了台谏官的猛烈攻击而作罢。
一天,赵祯正准备上朝,张贵妃送赵祯至殿门,拉着赵祯说:“官家今天不要忘了宣徽使!”
赵祯笑着说:“放心!放心!”
朝堂上,赵祯正准备下达任命张尧佐的诏书,包拯站出来上言,陈述不应给予张尧佐任命的理由,长篇大论,很是激动,唾沫都溅到赵祯的脸上了。赵祯不得不收回成命。
回宫之后,张贵妃迎上前去,又想替她的伯父美言几句,赵祯有些不耐烦地说:“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溅到朕的脸上了,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
转眼到了皇祐三年(1051年)十月,赵祯再拜张尧佐宣徽使,知河阳。
唐介对同官说道:“这是圣上要给他宣徽使做,不过借河阳为名罢了。我辈身居言路,不可不谏。”
同官畏畏缩缩,不敢出头,唐介遂独自上章抗奏,极言外戚不可预政。
赵祯知道唐介忠耿,无法拒谏,只得召见,当面对他说,这个拟本出自中书,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决定。
这时是文彦博任首相,唐介奏劾文彦博,说他进献蜀锦,交通宫掖,才取得宰相之位,奏请罢免文彦博,改用富弼。
赵祯大怒,把唐介的奏章掷到地上,威胁说,再固执,朕将你贬到远州去。
唐介竟毫无怯意,拾起奏章诵读一遍,读完再奏道:“臣所以切谏陛下,是激于忠愤,就是将臣下油锅,臣也不会逃避,何惮乎远谪呢?”
赵祯见他仍然要谏,召谕执政官说:“唐介身为谏官,论事是他的本职,却妄说文彦博是由嫔妃致宰相,这是什么话呢?至于谁做宰相,更不是他的职权所能干预,他竟引荐富弼,不是越权了吗?”
当时文彦博正立在赵祯旁边,唐介指着文彦博问道:“文彦博!你应该自省!要有此事,不可隐瞒!”
文彦博立即跪下奏道:“臣实不称职,愿退避,让给贤能。”
赵祯更是大怒,喝令唐介滚出殿。
修起居注蔡襄立即站出来解救,说唐介实是狂直,但纳谏是人主的美德,请求对唐介宽大处理。赵祯不听,贬唐介为春州别驾。
中丞王举正立即起奏,说唐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