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章 骑兵的胜利——稷山大捷
与之相反的是,主笔者一提到稷山之战中的明军,则只是淡淡地形容说“惊顿”、“败走”、“不敢战”云云,这恰好反证了明军损失很小,小到一贯擅长夸大其词的《黑田家记》都没法吹牛,不然他们早就吹嘘杀得明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了。

    应了那句话,没有态度,也是一种态度。

    问题在这里出现了,明军到底有多牛逼,竟能把一代名将黑田长政逼到如此地步。

    让我们来看一看双方参战人数。

    黑田长政的第三军团在壬辰战争时期的总兵力是两万五千人,经历了战争损失,再加上原属三军团的岛津义弘被分出去独立成军,到了丁酉再乱开战时总兵力下降到一万人。这一万人里,包括了黑田长政的五千人本队,毛利吉成的两千,还有岛津忠丰、高桥元种、秋月种长、伊东佑兵和相良赖房的三千人。

    丁酉再乱的日军虽然仍以军团区分,但大多数时候却是随意调配。全州会师以后,毛利吉成和岛津、高桥、秋月等部没有跟随黑田成政北上,而是分散到全罗道和忠清道的其他几路中去。跟随在黑田长政身后的,只有八军团的毛利秀元。

    而稷山之战毛利秀元只赶上一个尾巴,参与战斗的实际上只有黑田长政本队,五千人。

    黑田军在日军中也算是擅战之军。他们打得如此悲壮,屡次发出敌众我寡的悲鸣,那么明军数量应该是在日军之上,即使没有日本人说的十倍那么夸张,怎么也得有一两倍。

    那么稷山之战在九月七日时的参战明军,到底有多少人呢?

    参战的四位将领中。解生麾下大同骑兵两千,牛伯英带的是蓟镇兵马六百,颇贵带的宣大骑兵三千,杨登山带的宣大骑兵一千一百,总兵力是六千七百人,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合理——但是不要忘了,这是他们入朝的总兵数,而不是前往稷山的人数。

    《再造藩邦志》和《宣庙中兴志》里记载,麻贵“夜挑选各营精壮两千人,骁将十五人,使解生牛伯英颇贵杨登山领之,遣于天安而诸将莫知。”也就是说,麻贵派遣部队至稷山是一次秘密行动,没多少人察觉。既然是秘密行动,肯定要掩人耳目,两千人可以悄悄拔营而走,如果是六、七千人齐动,都多是骑兵,绝不可能不惊动其他将领。

    真正抵达稷山的实际兵力,比两千人要多。因为解生、颇贵与杨登山是从汉城领命出发,但牛伯英在八月底被派去接应从全州逃出来的陈愚衷,一直驻留在公州、天安等处,没有返回汉城。他是在半路与解生所部会合,然后前往稷山。

    也就是说,解生在九月初六的总兵力,大约是在两千六百人左右。

    在当天中午前后,李益乔、刘遇节前来支援。这支明军不是麻贵的嫡系,而是杨镐从平壤带过来的,总兵力是一千两百九十人。算上他们,明军的总数达到三千八百九十人。

    让我们再把估算的范围放大一点。在南原失守以后,陈愚衷带着两千人从全州撤到公州,与牛伯英合兵一处。杨镐九月初三入汉城以后,把杨元、陈愚衷拿下治罪。此时军情紧急,不可能把这两千人都叫回汉城,正确的程序应该是杨镐派人行文到军中,拿回陈愚衷,陈所部则暂时交给牛伯英代管。

    这样算来,牛伯英与解生会合的时候,自己已经带着两千六百人。他与解生会合后,兵力为四千六百,再与李益乔合兵,达到五千八百九十人。

    这个数字,比较符合常识。在日军数万大军面前,麻贵如果只派两千人前往阻截,未免太过儿戏。他的真实意图,应该是从汉城派出解生两千,与孤悬在外的牛伯英两千六百人会师,再加上杨镐又派出一千,这才有足够的兵力与日军周旋。以往史料只记录了汉城出发的兵力,往往忽略了牛伯英所处的位置。

    无论是两千人、两千六百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帝国最后的荣耀简介 >帝国最后的荣耀目录 > 第十四章 骑兵的胜利——稷山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