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节 用数据说历史
    要想了解中国从公元1年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关键是看视角的宽度。按费正清20年为一段来划分历史的方法,应至少用100本书来解读这段历史。但黄仁宇以其独特的大历史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在一书序言中,他说:“因我之所谓‘大历史’(macro-ory)观,必须有国际性,我很希望以四海为家的精神,增进东方与西方的了解,化除成见。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使在海外,也仍是一个容易犯起是非的题目。首先要解释明白的则是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效逼,才体现出来的。我小时候读书,很受太史公司马迁的影响,满头脑充满着传奇性的希望和想法。才越来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黄仁宇指出中国数千年来发生的问题,都是“缺少数目字上管理”。他对财政状况很关注,认为中央政权主要靠税收体系来维持,税收锐减,政权运作便无法维持。根据黄仁宇的分析,由东汉开始中央对地方政权失去控制,主要原因是依靠地方来执行的中央税收基础受到破坏,至唐朝才重新建立,其后又没有有效税制的建立,结果在每次对抗突发事件时,由于财政困难,总是败多赢少。黄仁宇从税收角度看问题是有道理的。但财政支出也很重要,一个中央政权往往在开始时期能控制花费,到了后期就控制不住了。与税收减少效果一样,财政花费增加同样会侵蚀国家财政盈余,一旦发生内忧外患,就会拿不出钱来应对。

    例如,明朝万历末年,明王朝开始认真对待关外努尔哈赤崛起的严重局势,投入40万兵力应对努尔哈赤的10万八旗精兵。这个兵力规模的使用,判断应是准确的。但是明朝国库空虚,无力承担40万大军长期作战的费用。所以,一方面明王朝被迫加征田赋,即导致全国哀怨的“辽饷”;另一方面关外用兵只能速战速决,不能打持久战。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主将杨镐分四路出兵,冒险急进,在萨尔浒战役中一败涂地。从此,明朝在关外不得不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即使崇祯帝不错杀袁崇焕,吴三桂不投靠清朝,明朝由于自身财政困境也很难应对清朝的崛起。应该说,从秦朝算起到清朝灭亡,中国封建王朝每200~300年更替一次,与财政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黄仁宇的财政观与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观点如出一辙。肯尼迪在其风靡世界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认为,在前工业时代,财政金融体制的确对国家的实力衰长具有重要作用。与汉朝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经历了大约两个半世纪,不断地东征西讨,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但罗马帝国没有建立伟大的国家,只有伟大的军队,而伟大的军队是需要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的。肯尼迪认为,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军队的花费也在增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在不能发债的情况下,只能增加税负和大量增发货币,这就伤害了纳税人的积极性,导致税收减少,酿成财政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

    财政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又导致军队实力的下降,最终导致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灰飞烟灭。公元1年,西汉面临着与罗马帝国同样的财政危机和高通货膨胀。公元8年到公元23年,试图挽救经济危机的“王莽新政”失败了。早在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决心征服世界的最东头,从西往东,打到印度,并最终征服印度,但他只能望着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而兴叹。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阻挡,中国“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军队与纪律严明的罗马帝国军团没有遭遇,因此无法知道两个威名远振的国家哪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重燃中国梦想简介 >重燃中国梦想目录 > 第一节 用数据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