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避重就轻的“李约瑟难题”
主导产业可能毫无关系,是“想象力经济”。可是,当时的中国想象力严重衰退了,犯了“魁奈错误”,以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财富,想象不到工业也能创造财富,更不能及时理解工业经济的全新商业模式,再加上失去了千年“中国梦想”的创业精神,对外界的变化缺乏敏锐度。由于想象力不足,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战略性失误就是禁海。从秦国统一中国到明朝,都以为威胁只可能来自陆地,于是在中国北部修筑了万里长城,使之免受外部冲击,没有想到比陆地冲击更大的威胁也可能来自海上。在郑和最后一次航海的60年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820年英国爆发工业革命。
“中央之国”没有想到郑和发现的世界不是永远“平”的,会出现工业海啸。由于这样的变故和之后长期的闭关锁国,中国失去了成为当时工业经济大国的有利时机,被“煮青蛙”了。1874年,李鸿章在著名的《筹议海防折》中对中国面临的海上威胁和工业革命的效果作了“千年变局”的判断:“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怎样才能打破“高水平动态均衡”陷阱?经济改革是第一步,随之需要有经济增长,让“蛋糕”越做越大,社会各方都可能收益,没有人受损,从而达到帕累托改进。这样的改革才会被广泛拥护,促使经济社会思想转型。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是互相加强的两个过程。印度经济增长和经济思想转变的“正反馈”循环就是典型的例子。畅销书《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中描述了印度的经济呈现出一幅分裂的画面,一边是中世纪的穷困,一边则拥有21世纪的高科技。作者描写的“奇怪崛起”有点儿令人困惑不解。
但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内在的冲动,一旦机会来了,就会努力抓住。1991年,印度对经济改革普遍持怀疑态度,若不是当时印度遭遇经常性账户危机,财长曼莫汉·辛格的大胆改革根本推行不下去。1996年,拉奥政府下台时,印度经济已经开始快速增长,印度各界对辛格的贡献开始给予承认,他本人逐渐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2003年我在孟买短暂停留,发现印度各界对改革有高度认同,感到克服贫困只是时间问题。2004年5月19日,在曼莫汉·辛格下台8年后,他被任命为政府总理,进一步表明对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的广泛共识。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跨越时空和国界的真理。
<hr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