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梦想3.0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既需要务实主义,又需要理想主义。梦想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它有自身的创造性,也有实践性。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从没有听到英国人谈起“英国梦想”,而更多的则是感觉到他们依然怀有当年“日不落帝国”的荣耀。我后来到美国工作的时候,发现美国媒体经常谈论“美国梦想”,其中一条就是人人拥有自己的房子。中国经济巨人在近代跌倒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因为缺乏战略眼光,也可以说是败在缺乏想象力上。明朝1433年之后的“禁海”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战略失误,其原因就是没有想象到工业创造的财富会远远超过农业。所以,中国经济的复兴一定要汲取历史教训,不能没有想象力。我在这里谈论对“中国梦想”的想象力,并不是在“中国大变局”的深远影响上画蛇添足,而是有经济内涵的。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做城市规划时,确定为城市人口100万,而现在是1400万,超过当年设想的14倍!
2003~2005年,我在美国华盛顿周边居住时,每天早上上班需要开车到地铁站,最担心的是去晚了没有停车位。等我回到北京,我惊讶地发现北京地铁13号线的许多站点没有停车场,公路沿线停满了家用汽车。这说明当年设计13号线的人,没有想到中国的汽车会普及得这么快。在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000亿美元时,谁也想不到几年之内就会冲破2万亿美元大关。有一次一个外国友人问我:“中国满街的自行车都到哪里去了?”我瞠目结舌,竟没注意到这个社会现象。
自1949年以来,中国制定的发展目标既反映了追求自身经济复兴的雄心壮志,其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富国裕民,也反映了对人类经济发展的责任感。1949年,中国实现了生产力的第一次大解放,经济发展目标就是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争取在短期内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工业化目标是中国近代救亡和图强愿望的集中体现,具有浓厚的历史情结。毛泽东在1949年建国前说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较为单一的工业化目标实现之后,中国提出更为全面的现代化新梦想。现代化是中国与世界在近代形成差距的自我认知,是强国梦想的延续。中国不仅只考虑到自己的人民富裕,还时刻惦记着对世界的贡献。1956年,毛泽东指出:“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从1966年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要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这是中国第一次郑重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称之为“中国梦想1.0”。然而,“中国梦想1.0”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断。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新提出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梦想1.0”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处在“文革”后期的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了中国要重回经济发展轨道的强烈信号。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对“四个现代化”作了一个精辟的解释。他说:“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