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走出千年动态均衡
空惊雷。马寅初认为:“我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似乎太慢……资金积累如此之慢,而人口增殖如此之速,要解决‘资金少、人口多’的矛盾,不亦难矣哉?”《新人口论》提出了“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政策主张。
但在当时人均收入不到200美元和人均教育年限2~3年的中国,这种提法无疑是违背社会共识和无法被大多数人理解的。马寅初受到广泛的批判,也正是因为这种批判,使他的政策建议得到广泛地传播,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事实上,也因此使中国完成了关于“计划生育”的经济思想准备。15年后,即1970年以后,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中国开始逐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提倡优生优育,遏阻人口爆炸。1972年8月,卫生部在向国务院提交的《计划生育工作调查报告》中,首次将城市的生育控制经验总结为“晚、稀、少”方针。所谓“晚”,指男女双方在25岁以上结婚;“稀”,指婚后生育间隔长一些;“少”,指一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应该说,在1972年开始控制人口,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1979年9月14日,马寅初得到了彻底平反和应有的承认。没有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中国就没有经济理论准备和严肃的政策思考,实行计划生育的时间可能会更晚。
中国人口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均衡,成功完成了人口转型,比印度和其他欠发达国家提前了20年。如图3-8所示,从1964年开始,中国人均收入就逐渐摆脱了千年的停滞状态,开始了缓慢增长。中国人均收入在经过了千年的停滞不前和百年的沉沦后,终于开始增长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成就!
<hr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