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命题
在这样一本讲述中美融合的书中读到“新经济”的浓缩发展史,您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万维网、美国在线和移动电话到底与“中美国”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很少把“新经济”发展的历史同“中美国”联系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出于简单明了的目的考虑,我们常常将生活中不同的领域截然分开:外交与经济是分开的,人际关系与政治是分开的,去哪儿吃饭与养老金使用也是分开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所有的报纸或网站上,科学栏目、商业栏目和体育栏目都是分开的。这些栏目下面又有很多不同的子栏目。因此,一个对棒球非常感兴趣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读到赛车新闻。这种划分方式可以简化我们对于这个复杂世界的分析和理解。有的时候,这种划分是有意义的。想要知道休斯敦、伦敦或东京最好的饭店在哪里并不需要去关注奥运会。但有时候,简化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它会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失真。
无论是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还是作为一种技术现象,“新经济”都是“中美国”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的通信和信息革命,美国和中国可能也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国际经济秩序可能也会像几个世纪以来一样,向着更为全球化而不是国家化的方向发展。毕竟,不管是欧盟的成立,还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都不是得益于国际互联网发展的结果,就好像联合国的成立也是在国际互联网诞生之前一样。但是,“新经济”使各国之间的融合在没有政府规划和没有被完全意识到的情况下成为可能。
“新经济”引发了多种创新,而对于“中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创新还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打破传统供应链,由于地理距离而被分开的地区产生了相互交织的联系。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工厂模式都是工业生产的主导模式。如果一家日本汽车生产商想要在美国设厂,那么它就要在美国复制日本的生产体系,按照相似的方式生产汽车。零售行业也是一样。如果一家零售企业想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开设店铺,那么新店铺也要按照本国店铺的模式运营。有时候,缺乏创造性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但是,通常情况下,实用主义的想法也在起作用。同一企业在不同国家的工厂要独立生存,管理者要为此而想办法,而他们了解的只是原有方法。所以,不管在哪个国家新设工厂,管理者都会复制同样的生产模式。
当然,任何规则都会有例外。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供应链所采取的都是一个公司集中管理或是在不同地区仿照本国管理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有时运转良好,有时就要差一些。但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几乎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企业来说,在距离商品销售市场近的地方设厂生产都是最简单的方法,否则成本会过高而难以承受。即使一家公司想要对设在不同地区的企业和市场进行标准化操作管理,也会遇到很多障碍,包括各地区法律规章的不同,也包括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全球化标准的缺失。结果就是,一方面,企业生产模式固定化;另一方面,各地区产品差异巨大。从本质上看,即使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也没有全球供应链,它们只不过是在全球各地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很多机构的利润最后都要返给总公司。
20世纪90年代的技术革命使企业的全球运营模式和商品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信息技术使更高层次的实时通信和远距离数据传输成为可能。工厂车间的变化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厂管理人员需要在离厂区不远的地方工作,通常是在能够监督车间的办公室里。管理人员可以批改文件,但也需要到车间视察工作,解决问题,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然而,在过去20年里信息技术发展的作用下,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