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成了中国的俘虏
(John Cranor)就飞赴上海参加了肯德基外滩店的开业庆典。他说:“中国市场的大门进一步打开了。现在美国企业可以全速向中国市场进军了。通过将人权问题和美国经济投资永久脱钩,克林顿总统消除了我们在华经营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用再担心中美关系会恶化了。”出席肯德基外滩店的剪彩活动后,克拉诺和其他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在100名儿童的陪同下逛了热闹的外滩,这些孩子都打扮成了山德士上校的模样。接下来,他们还乘船渡过黄浦江来到浦东,在那里,还有更多的庆祝活动等着他们。
克拉诺说,他曾经打算,如果美国政府不将贸易问题与人权问题脱钩,就要搁置在中国的投资计划。现在,美国政府不会再进一步设置障碍,他的担忧也可以消除了。肯德基计划投资两亿美元,在1998年将在华营业范围拓展到45个城市。肯德基已经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具潜力的市场。包括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波音公司和卡特彼勒公司在内,其他一些美国公司也和肯德基一样深有同感。
可以说,那种认为1994年标志着美国对华紧张政策终结的看法有些过于乐观了,但克林顿的这个决定仍然可以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分水岭。它为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开了绿灯,让像肯德基这样已经迈出第一步的企业可以加速其在华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军售和敏感技术等方面,美国政府仍然维持着一些对华的限制与制裁,一些惩罚性关税也没有取消。但是,克林顿的决定遭到的一些批评也是有道理的。这一脱钩决定加速了美国企业涌入中国市场的进程,搁置了一些人想要以经济利益为诱饵使中国政府在政治和法律体系上作出改变的计划。
1994年后,中美关系的紧张局面得到了缓解。但美国人认为自己有实力也有权力向中国发号施令的想法却没有改变。1994年后,美国暂时搁置了对华的强硬政策,但很少有美国人觉得美国的影响力会衰退。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到中国投资,与中国地方企业合作创办合资企业,但中国政府仍然对美国持有怀疑态度。那段时期虽然离现在并不遥远,但却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那时美国的各家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并没有规律可循,它们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只知道要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而且全球贸易协定中也没有与此相关的内容,其结果就是市场上有兴奋,也有混乱,常常还会有沮丧。有些时候,一些获利颇丰的投资计划就是商人们为了做生意而匆忙制订出来的。
肯德基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成了当时最受认可的洋品牌之一,其在华连锁店数量已经达到了几千家,每年还有几百家新店开业,而在20年前,这一切都只是梦想。这也是西方企业和投资者几个世纪以来的梦想,是曾经几乎像噩梦般被终结的梦想。自从13世纪威尼斯探险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热情洋溢地写下了赞美东方神奇与财富的游记之后,西方商人就一直被中国市场巨大的诱惑力吸引着和驱动着,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购买一件他们的商品,销售总量就会达到数亿件。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企业和西方国家的政府曾经试图从中国获取利润,但大多失败了。英国在中国的香港地区取得了一些成功,上海也曾经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西方商业的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做生意遇到的一些困难吓退了很多外国企业。财产所有权、契约、知识产权、银行业结构和资金撤出方面规定的不明确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基础设施匮乏、公路少、铁路线路不足、电力供应不稳定,而且适用于国外企业和国内个人参与私营企业投资的法律体系也不稳定。对于运营良好的美国企业或欧洲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机遇还有待证实,但风险却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