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芳看中美关系
雅芳公司是西方企业中给中国带来变化并随中国的改变而改变的典型公司。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雅芳公司在中国的变化就可以看出中国自身以及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坦率地说,当时雅芳公司高层对公司业务之外的国际大趋势并不十分清楚。当雅芳公司的领导者(或是玫琳凯、安利和特百惠公司的领导者)深入到与中国地方政府谈判的细节时,他们往往会对宏观形势失去敏锐的判断力。
20世纪90年代,雅芳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外国企业在新市场中为站稳脚跟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从“中美国”的视角来看,雅芳公司的故事也是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寻求新生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及中美两国的不断融合作出贡献的故事。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讨论着一些话题,比如,中国应该与全球市场和全球经济体系保持怎样的距离?应该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西方企业和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发展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何种地位?雅芳公司的脚步一直被这样的讨论牵引着。雅芳公司的领导者每天考虑的事情是如何卖出更多的唇膏和洁面乳,他们对这些讨论并不关心,就和他们不关心“冷战”后美国政府的政策走向是一样的。但是,中国政府的关注点对于雅芳公司来说意义重大。
自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在这十几年中,中国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家庭和个人争相购买过去紧俏的商品。因此,中国的消费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先是人们抢购洗衣机、电冰箱和电视机,到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上中等收入家庭已经拥有了这些家用电器。接下来便是电话、录像机、音响、照相机走进普通人的家庭。人们还用自己的工资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比如购买化妆品、下饭馆或进行一些娱乐活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这些物质欲望得到基本满足后,中国的金融系统却遇到了难题,因为它无法为人们大规模的消费活动提供信贷和资金流动性的保障,这导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停滞。
认识到银行系统问题的存在远没有解决问题那样复杂。中国有四大国有银行:一家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一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另外两家业务则非常广泛。作为传统银行,这些银行从来没有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运行过。它们通常只是接收存款、发放贷款,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来这些银行办理业务的还多是国有企业。贷款发放后,关于还款的条款并不明确,也没有强制偿还措施。个人客户从来不被银行重视,银行只是为个人提供一个存钱的地方而已,并没有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服务。
不断繁荣的消费经济要求银行系统为个人和零售企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因此,中国的银行系统面临着改革,尤其是地方银行的贷款业务必须改革。资金在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转移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明确。
朱镕基在任总理期间将银行系统改革作为其任期内的主要工作之一。只有银行资本能够支持那些有意义的项目,而不提供给可能会造成浪费的项目,中国经济才不至于在发展和倒退之间周而复始地徘徊不前。朱镕基意识到,不能对国际金融机构一味地迎合,也不能采用休克疗法去解决中国银行系统的问题。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衰落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都给中国的银行系统的改革敲响了警钟。当时,大量外资从泰国撤出后,泰国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接下来引起了国际上的连锁反应。不仅是泰国,就连此前经济一直飞速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全球金融界都向东南亚伸出援手,以防全球贸易整体下滑。以上的教训为中国提供了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