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美两国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2004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主要是由中国的生产和美国的消费拉动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全球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和美国。中国的出口是全球化现象,而美国则是世界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国。开始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表明,美国消费者不能永远具有吸纳全球剩余产品的能力,华尔街的金融企业也不能无休止地从房地产信贷中获得增长。然而,200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就是靠中国和美国这两个联系在一起的支柱共同推动的。

    其实,世界经济的发展除了有中国的生产和美国的消费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生产和美国消费的确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我们知道,数据和模型的建立是为了解释和检验先前的假设,它们对那些未知的事情无法给出答案。

    在中国成为低价格产品的头号生产国以前,美国早已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了,它的地位确立于20世纪中期。其他国家购买美国国债,新兴市场为美国的跨国公司提供发展机会。但是,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各种情况总是呈现双向态势。中国为美国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也成为向美国出口货物的生产基地。它在吸引数额庞大的国外资本投资以外,还依靠固定汇率制拥有了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向美国出售商品,然后用大量的货币储备向美国人贷款,以使他们购买这些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国通过生产廉价商品赚得利润,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中产阶层逐渐形成,他们的收入和欲望与日俱增。中国中产阶层的巨大需求为美国和跨国公司提供了机遇,从长期来看,美国作为最大消费国这一现状是很有可能被改变的。

    中美两个大国的融合并不是某一个因素促成的。国外直接投资、低成本的商品生产、不断涌现的中国中产阶层、美国的强大购买能力、两国货币兑换汇率等诸多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成为中美融合的唯一原因。其中某一个因素只能说是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因素共同起作用,才可能推动两个大国走向超级大融合,才可能将两个庞大的经济体变成一个经济体。

    前所未有的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意味着曾经被普遍接受的收益增长、利率和工资等多个模式的适用性遭到质疑。尽管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可是对大多数工人来说,他们的物质生活并没有改善,工资也没有增加。这是人们所不愿见到的情况。然而,工资没有增加所带来的结果并没有以前那样糟糕。人们依然支付得起商品、服务和住房的费用,因为中国的低成本生产使美国国内价格维持在了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还因为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使利率始终在中国的掌控之中。2008年,这种均衡的系统被打破了,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原因不在于中国和美国的超级大融合,也不取决于中美两国保持相互依存关系的程度。

    一部分资本持有者从金融信贷衍生工具上看到了巨额的利润,而更多的人则从中国与美国的超级大融合中看到了发展前景。在2004年之前,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100多家企业,在它们的利润中有20%~40%来自美国境外。这100多家企业都是美国有实力的大企业。近几年,500家企业中有400多家声称,在它们的利润中,有40%以上的利润都是在美国境外创造的。美国、欧盟和日本,占全球产出的3/4,增长率不到3%。而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大企业的平均收益增加了20%、30%,甚至更多。这种收益增加部分源于企业生产效率和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但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强大的增长动力促使这些企业收益增加。

    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对美国和“中美国”的形成上,从巴西到澳大利亚,从韩国到日本,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中国需求的拉动。中国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美国·从激烈对抗到超级融合简介 >中美国·从激烈对抗到超级融合目录 > 中美两国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