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分歧到底在哪里?
最初人们认识到的威胁是所谓的“中国价格”。因为中国的工资水平很低,在美国和欧洲做同样的工作所需要支付的劳务价格,在中国只需支付30%~50%即可。事实上,中国的低工资也被认为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造成了威胁,和以前以低工资著称的中国台湾和现在的墨西哥一样。中国不仅拥有来沿海省市打工的农村年轻劳动力,还有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基础设施,由此可以很轻易地将货物运往世界每一个角落。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的一个明显优势,而造价昂贵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足以使中国媲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
中国的低价格优势造成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赤字进一步增大。美国的贸易赤字增加(2003年为1250亿美元),使更多的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是美国国内制造业工作机会减少的直接原因。因此,华盛顿政府要求中国改变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不是自由浮动的,很多年以前中国政府就决定人民币与美元挂钩。随着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增长,美国对人民币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很多美国人指责道,中国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人民币对美元的较低估值,以保持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从而向发达国家倾销廉价商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诉求是很明显的:中国必须改变汇率制度,或者对出口实行更为严格的管制措施。
在大选之年,通常人们的期望与现实情况是相反的。一件事情被人们推上风口浪尖,但改变现状的行动却迟迟不见实施。美国国会很少通过有实际意义的法案,时至夏末,它才可能颁布一些法案用来使议员们反对那些对总统选举不利的问题。然而,政治家们在宣布立场时很清楚,言论通常没有什么价值,在选举中所说的话最终可以不在行动中体现。在2004年的大选中,对中国影响美国就业岗位的批评之声从未间断,而且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实行更加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的呼声也从未停止过。当共和党在为维护美国自由贸易的优势地位而努力时,民主党也和共和党一样谴责中国的汇率制度,他们指责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损害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要求中国让人民币升值的言论为参选者赢得了很多选民的支持。尽管他们的主张得到了普通民众的热烈响应,但是没有一个政党真正地付诸实施。
在美国的压力面前,中国政府和商界领导人在两方面作出了回应:一方面,他们声称,中国的确存在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但是在同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如日本、韩国和欧盟的很多国家,中国也存在着巨大的贸易赤字;另一方面,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现状并不是中国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造成的,而是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商品价格造成的。美国政府公开指责中国的不公平竞争和反竞争政策,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政府更习惯于用谨慎的方法表达异议。当然,来自美国的公开谴责也给中国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当涉及争议较大的私营领域时,中国认为,美国的公开批评是不礼貌的且态度傲慢。如果说美国的主要目的是使中国政府重新考虑其政策主张的话,那么发表公开谴责就成为美国的最后一招儿了。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公开谴责不只是针对中国,更主要是说给美国的民众听的。
面对美国的谴责,中国进行了反驳:中国的经济还很脆弱,并不像数据显示的那样光鲜;从人均水平来看,中国仍然很贫穷,沿海城市与内陆农业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相对低廉的劳务价格为中国带来的优势也并不稳固,一旦劳务价格迅速提高或货币升值,中国将会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丧失国际竞争力,使国内经济偏离正常轨道,从而导致国内社会秩序的不稳定。除此之外,中国的银行系统也很脆弱,突然改变汇率制度将使得国内出口企业的利润大减,从而影响银行的债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