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公车改革,路在何方
    公车改革是公共财政的使用问题,只有广泛听取民意,这样设计出来的制度规范才能让民众满意。

    “每天早上5点20分,我从家里准时出发到东三环附近领导的住处,先把领导的千金送到位于西城区的学校,然后赶回去接领导到东城区上班。”

    “下午我得掐好时间,把领导的千金先接送回家,稍晚点去接领导下班。”家住北京宣武区牛街的老张,是中央某机关领导的一名司机,他向记者抱怨道,“这是我每天的常规工作,往往到家已经晚上八九点钟了。只有周末领导把车开回去自己用,我才落个轻松。”

    在我国不少地方,像这样公车私用的现象不在少数,加上车辆超编、超标、维护费用昂贵等,使公车成为我国最大的公务消费开支之一。

    据了解,这种腐败早已引起公众不满,各地公车改革方案也层出不穷,但种种试点之后,并未完全获得公众的认可,最终归于沉寂。

    有关专家建议,公车改革是公共财政的使用问题,应该广泛听取民意。有关部门应尽快确定全国公车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用刚性制度推动公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公车泛滥无序的状态。

    公车采购仍在递增

    虽离学校不过500米,但家住北京东城区灯市口的李大爷,每天早晚都坚持接送小孙女到附近一所市重点中学上学、放学。“校门口接送学生的车多,不安全。”李大爷说,这些车有不少都印有特殊机构标志或单位名称。

    “这些公车中不乏警车、路政、工商、稽查等车辆。”李大爷感慨地说,“现在,一些单位的车都快成私家车了。”

    除了学校,旅游景点、各大饭店门口也是私用公车的聚集地。小周是北京某大饭店的服务生,主要负责客人车位引导。他告诉记者:“这里经常有人开公车来消费。好几次我就发现,有人将车一停稳,就悄悄换上另外一副车牌,走的时候又换回去。”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公车在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现象,也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公车有毛病时,很多司机喜欢到一些个体维修点维修。”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司机向记者坦言,“这些老板做生意比较灵活”。

    有专家初步估算,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再加上车辆的价钱,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令人咋舌。

    据了解,我国党政机关的汽车配备一直有明确规定。但是,“尽管近年对超标购车追查很严,但一些弄虚作假、超标购车,利用权力超编用车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越往基层越突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杨钟红副教授说,“由于是专车专用,所以私用往往就无人来管,即便出台了管理公车制度和规定,也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

    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2004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尽管如此,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各地车改后劲不足

    “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增长23倍,而同期GDP增长了14.6倍。”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用数据表明了快速增长的政府行政管理费用确实令人担忧,“其中公务用车浪费最严重。我国目前公车,真正用于公务的仅约占1/3。”

    近年来“车轮腐败”越演越烈,引起公众强烈的不满。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地开始了艰难蹒跚的车改进程——

    1997年,广东省首开我国公车改革试点。19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简介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目录 > 第四十一章 公车改革,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