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公车改革,路在何方
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启动部分中央机关进行车改试点,同时,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启动车改试点。2004年12月,北京市公务车改革的试点工作在海淀、房山、平谷等区县悄然兴起……

    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公车改革模式基本就是三种:一是加强管理模式,各单位继续保留公车,取消“领导专车”,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二是货币化模式,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三是半货币化模式,保留公车,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向各级工作人员发乘车卡,实行公车有偿使用,以年度进行结算,超支自负。

    据了解,大多数地方选择了一步到位的“货币化”模式。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均不相同,补贴标准也从300元到2000元不等。据报道,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公务车改革分6个档次对干部发放车补,包括实职副处级干部每人每月1800元,非实职处级干部每人每月1300元,科长每人每月500元,科员、办事员每人每月200元等。2005年5月份,昆明的车改方案内容是:取消公车,按行政级别发放车改补贴,补贴标准为:副厅月补助1800元,正处1500元,副处1300元,正科1000元,副科800元,科员500元……

    为推进各地公车改革,中央也下达过一些文件和规定。2003年2月,中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积极稳妥地进行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工作。”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要求,并将公车改革纳入其中。

    车改=变相加薪?

    据记者调查,全国各地进行的公车改革,不但没使公众的意见减少,反而更加强烈。

    “主要是各地的公车多数采用‘卖公车、发补贴’的改革方式,即所谓‘货币化改革’的形式。”杨钟红认为,“尽管这种模式符合货币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照顾了不同级别官员的切身利益,但却带来很多新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腐败。”

    “货币化的好处是把公车的费用转变为个人收入,激发个体的节约机制,从而在整体上控制公车费用的增长。”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毛寿龙教授这样分析,“但由于公车消费数额巨大,根据这一数额公车消费转变为个人补贴,相当于相关人员每个月增加了数百元乃至数千元的收入。这如果没有与公务员薪金制度改革相配套,很容易引起进一步的不满,因而很难持久。”

    “在原来的公车管理体制下,不同岗位的人员,用车频率相差很大。而按行政级别一刀切,货币化发放补贴,有变相加薪之嫌。另一方面,货币化与官职挂钩,仍然带有‘官本位’痕迹,不利于调动公务员积极性。”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一位博士生同样认为。

    “我们单位的公车,就是以很低的价钱卖给本单位的领导和职工,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甚至隐藏着一些营私舞弊的操作空间。这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方也很普遍。”记者一位在基层为领导开车多年的朋友说,“车改成为了某些人获取私利的机会。”

    在采访中,多数受访者认为公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是因为这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掌握在各级官员手中,其目的以确保公务员阶层既得利益为出发点,把公众排除在决策之外,最终难获民意支持。

    公众限制公权是出路

    有关专家认为,破解公车改革难题,就是要充分运用公开听证的办法,请出利益相关人和公众一起讨论确定改革方案,给所有相关群体,特别是公众充分发言的机会。

    “公车改革需要国家政策强力推进,有关部门有必要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简介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目录 > 第四十一章 公车改革,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