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站稳上海滩


    此前的1797年,同样是以慈溪商人费元杰为首的宁波人,率先在上海创办了宁波同乡会馆。这一会馆是1790年旅沪甬籍缙绅们发起的“一文愿捐”活动的延续。所谓“一文愿捐”,就是旅沪甬人每人每天捐输一钱。1802年,同乡会馆加建一座关帝庙,正式取名“四明公所”。

    在浙宁会馆创立时,时任上海知县的是宁波定海人叶机(1764~1824)。之前,叶机曾出资募集义勇,与胞弟叶槐一起和福建漳州海盗蔡牵作战,为此,龚自珍曾亲自拜访叶机,写下《书叶机》一文。1813年,叶机出任上海知县,于1921年高升。

    1823年,一名15岁的宁波穷小子来到上海滩南市码头。他早年丧父,与兄长寡母度日,后无奈背井离乡,只身来到上海。他就是日后的沙船大王、宁波镇海人李也亭。

    李也亭先在一家糟房当起了学徒,有时船工需要酒水,他也会被派去送酒。他手脚勤快,踏实肯干,拾金不昧,没满学徒期,就被一沙船商看中。船主给了酒店老板一笔钱,将他雇到自己的船上工作。

    李也亭节衣缩食,年复一年,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便独资买下沙船,在上海开设了久大沙船号,拥有沙船十多艘,每艘价值少则七八千,多则数万银两。每次船只出海,他都亲自出马。不久,他又买下沿黄浦江边的码头,并命名为久大码头。

    原来漕粮由京杭大运河运送,但到了1826年,运河淤积,用海运漕粮的方案映入决策层的视野,于是上海沙船业被纳入清政府的粮食运输体系。“苏松太二府一州”的部分漕粮,改由上海沙船业海运。由于当时外国船舶还很少进入北洋航线,上海沙船业便控制了北面海洋的豆麦南运业务,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契机。

    上海开埠前,上海沙船商的资本和利润在各行业中首屈一指,规模较大的船主拥有四五十艘船。民国时期编写的《上海百年史料初稿》称:“当时沙船号商有王信义、沈万裕、郭万丰、严同春、陈丰记等家,唯有李大是宁波帮之后起者,声势独盛。”

    其中的李大就是李也亭。但这时,李也亭刚刚起步,上海本土最知名的沙船号商,还要数郁润桂、郁润梓兄弟和之后替李鸿章筹办轮船招商局的朱氏兄弟等。直到1853年,李也亭受命经办苏(州)、松(江)、常(州)粮道和浙江的漕粮海运任务。李也亭抓住这个独特的机遇,成为上海沙船业的巨擘。

    郁润桂13岁时到沙船字号当学徒,后独立经营,专事海外贸易,把中国货物运到日本、爪哇、安南、菲律宾等地销售,再从当地办货,运回国内贩卖。最多时,郁氏兄弟拥有七八十艘沙船,2000多名雇工。他们还开设了许多商号、钱庄,企业遍布松江,人称“郁半天”。去世前一年,他在城内乔家浜购地造屋,成为上海首富,人称“上海大郁家”。

    海运被纳入清政府粮食运输体系的那一年,郁润桂去世,享年54岁。他32岁的长子郁彭年继承父业,承办海、漕粮运,并在商船会馆中被推为总董,将家族事业推向了高峰;次子郁松年是一位藏书家,是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原名郁钟正)的先祖。

    1853年是郁氏家族的一个转折点。郁彭年本患有气喘病,加之多年劳累过度,在这年病发辞世。这时也正是小刀会起事初占上海城之时,城内富户士绅都避之不及,进入租界,而继承家业的郁松年选择为兄守柩而留在了城中。

    在清军围城、民食艰难时,郁松年出资赈济,民感其恩,曾作歌谣颂之。官府闻听,也示之以兵饷军需目录,这就是陷郁家于两难境地的“外捐官军,内捐贼匪”的故事,从此,郁家与官方关系微妙,以至于1855年2月,清军攻陷上海县城时,郁家被官府处罚,在认捐20万两白银后,郁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商帮600年简介 >中国商帮600年目录 > 第十七章 站稳上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