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艰难曲折文学路
喝水用的杯子,午餐就是边吃干粮边喝白开水。当时到图书馆借阅书刊的读者还非常少,文史资料阅览室经常就只有他一个人,偶尔还有一两个人也大都是老者。他这样摘抄了大约半年时间后,终于感动了管理人员,破例允许可以把书借回去抄;这样一来,速度便大大加快。当年他摘抄的资料累计有上百万字,至今还保存着舍不得丢弃——它毕竟记录着那些日子的艰辛!

    经过种种曲折,真正进入创作阶段,已是在调入建设部之后。白天,解思忠得坚持八小时坐班,下班后还要忙家务,晚上九点钟左右才开始写作,一直到深夜。在灯下熬过了近千个夜晚之后,终于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血染东南》,这时已是1983年底。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只在除夕夜看了电视转播的春节晚会,平时是不看电视的;星期天和其它节假日,也几乎全都是投入写作。他在《素质与命运》一书中曾这样描写自己当年夜间写作的情景:

    夜深人静时,有时写得累了,我便稍事休息,靠在藤椅背上,向窗外望去——周围漆黑一片,万籁俱寂,如同几年前我夜居秦岭大山的感觉一样。有时,我写得头痛脑胀,就用双手使劲地抓挠着头皮,这时,头屑和落发便会纷纷落下;等头屑和落发密密麻麻地覆盖住稿纸上的字迹时,我才用手将这些头屑和落发扫成一堆倒掉。还有的时候,我实在写不下去时,便呆呆地面对桌上的镜子,望着自己皱纹集结的眉头和因充血而红丝密布、微微胀痛的双眼。由于长期的劳累和睡眠不足,我的面容迅速衰老,头发大量脱落,左眼球也因长期充血而残留下一处云翳。

    《血染东南》书稿投寄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后,很快便被采用(后因责任编辑调至中国工人出版社而转由该社出版);据出版社介绍,他们每年收到的自然投稿大约四五百部,而从中选择出版的只有一两部。为了尽快出版,出版社替解思忠向单位请了几个月的创作假对书稿进行修改。由于创作素材完全来自于书籍报刊,为了弄清楚一些问题,在书稿修改期间,他还利用出差到赣东北做过采访。

    1984年秋,就在完成《血染东南》书稿第一次修改之后不久,解思忠又投入到第二部长篇小说《古都埋情》的创作。这部小说取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革命者高君宇与女诗人石评梅的爱情悲剧——世称“高石之爱”。“生不能作同室亲,死后当为同穴尘”的“高石之墓”,至今仍保留在北京陶然亭公园供后人瞻仰。

    1986年夏,解思忠刚完成《古都埋情》书稿的修改,又投入到长篇传记文学《亡灵忆旧录——刘大白传》的创作。诗人、教授、贡生、和尚、辛亥义士、报馆主笔、流亡政客、五四闯将、教育部次长、寻常百姓……编织成传主刘大白奇异瑰丽的一生;他毕生寻求解脱,最终形成“充分享受生命福,又充分使用生命力”的人生观。

    1989年冬,解思忠又应出版社之约,创作了长篇论说性报告文学《唤醒沉睡的土地——当代中国土地市场纪实》。

    上述4部长篇文学作品,在4年时间里陆续出版——平均每年出版一部。周围的人看解思忠每天照常上班,却不断有作品问世,觉得不可思议;他解释说,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只不过就是把业余时间尽可能地利用起来罢了。20多年来,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基本上没有改变——平时几乎没有什么休闲娱乐活动,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读书写作之中。

    这几部长篇文学作品虽然都获得了好评,在当时图书发行进入低谷的情况下很快销售一空,但相比之下,《唤醒沉睡的土地——当代中国土地市场纪实》一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少,而社会反响却最大,尤其是在内地和香港的房地产业界。这一方面得益于土地使用问题10年前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当时他正在建设部任法规处处长,在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高层新智囊简介 >中国高层新智囊目录 > 艰难曲折文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