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国形象被美国“妖魔化”有其根本政治原因
愤,温度升得太高,诱发新的中美对抗”,以免一些心怀鬼胎者“乘火打劫,火中取栗”。

    确定了议题后,李希光陪着刘康来到峨嵋山,在漫长的旅途中,形成了《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的基本框架。后来他们决定邀请曾有美国留学经历的新华社记者熊蕾、韩松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朱伟一参与写作。刘康回到美国后又邀请了3位在美国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加盟。在1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参与写作的8位学者完成了各自的章节。这年年底《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终于付梓印行,首版4万册一月内销售一空,成为1996年最突出的出版事件之一。

    李希光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西方社会的研究,使他找到了西方“妖魔化”理论的根子,那就是哈佛大学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理论。李希光曾对中国传媒分析说:“亨廷顿教授把这个妖魔化理论上升到极点,上升到文明的冲突。根据他的理论推理,要取得文明的胜利,只能是妖魔化对方。必须使基督教人民感觉到伊斯兰教文明或者儒家文明没有存在的价值,让对方也感觉自己像妖魔一样没有尊严,没有存在的价值。妖魔化就是为了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胜利。妖魔化是一种媒体策略,目标是消灭另外一个文明。这个策略就是通过妖魔化,在意识形态上、媒体上、文化上,使对方变成妖魔。妖魔化的结果是,被妖魔化的人民最终相信自己是妖魔,必须完全投降;而作为妖魔化别人的一方也真的相信对方是魔鬼,不投降,扔原子弹也在所不惜,就是用化学武器杀死大批平民,也不会有丝毫的不安,因为他们杀死的是妖魔。”

    西方媒体的记者对《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在中国的热销十分恼火和恐惧,《纽约时报》等大报想方设法封锁这本书的出版消息。美联社和NBC等更把该书视为洪水猛兽,极尽一切之能事对其进行彻底抵制。但该书还是以最快的速度流传到美国等地,从而形成巨大冲击波。

    《纽约时报》驻京记者邰培德对书中讲述的关于他的事情暴跳如雷,痛骂“这是一本烂书”,并在多个场合对李希光进行人身攻击。

    为了消除该书对美国产生的消极影响,邰培德还在《亚洲周刊》上散布谣言:“即使《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没有中国官方的背景,作者们应该也有领会官方的意图。”当李希光提出要与邰培德在美国最有影响的电视频道公开辩论时,邰培德却装聋作哑。

    就在西方媒体对该书大加封杀的时候,美国的政治家和学者却以从未有过的冷静对该书进行了认真研究,开始了对美国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反思。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让我们同中国合作》,指出美国政府“在处理对中国的妖魔化方面却表现得很怯懦”。《华尔街日报》曾发表文章《另一个威胁正在逼近:中国作为一个新的妖魔》,批评美国存在将中国妖魔化的倾向。文章称:“对中国妖魔化的活动眼下似乎正如火如荼。为了在冷战后的世界中物色一个能够替代原苏联的敌人,美国政治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试图让中国人充当这个角色。但是,现在不是冷战时期,今天的中国也不是昨天的苏联。”美国副总统戈尔批评了那种将中国看作是美国当前和未来敌人的观点。他说:“孤立和妖魔化中国是错误的。”

    1997年3月9日,《华盛顿邮报》星期天版的“图书世界”副刊就《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发表了中国问题专家约翰·拜伦的3000多字的书评,指出:“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应该严肃对待。”

    曾经与他人合作写作康生传记《龙的魔爪》而在西方汉学界出名的拜伦先生,于1997年夏天在《华盛顿邮报》读书版上就《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发表了一整版的书评。他在《体会言外之意》一文中写道:“显然,中国人对美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高层新智囊简介 >中国高层新智囊目录 > 中国形象被美国“妖魔化”有其根本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