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希望工程”的奠基者
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国家,传统要素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与现代文明接轨难度极大。这样,中国的制度创新不仅任重道远,而且必须是一个别具特色的过程,相应地,研究中国的制度创新问题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01年2月,康晓光等主编的“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年鉴”——《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公开发行,他的《关于官办社团自治化的个案研究》以大量案例剖析社团自治化的必要性问题。作者特别强调了个案研究的意义。他说:“个案研究有着独特的价值。一个好的个案,可以使研究者透过它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结构的特征,透过它的演变洞察时代的历史趋势和社会的发展脉络。”

    《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还汇集其他知名学者对中国“第三部门”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清华大学秦晖教授的《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青基会会长徐永光的《中国“第三部门”的现实处境及我们的任务》、高丙中的《社会团体的兴起及其合法性问题》等通过丰富的论述及大量的案例,使人清楚地看到了当今中国社会内部非政府组织所进行的大量创新活动。这些创新活动都是社团组织担负起原先国家和政府不能担负和没有担负的职责,例如慈善等事情。

    康晓光曾多次说过:“如果一个国家在人才争夺战上一步落后,就可能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步步落后。用全球的视角来审视,我国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也是人才。”

    基于这样的思考,康晓光对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希望工程”尤为投入。因为“希望工程”从更现实意义上说就是人才战略。

    中国青基会自1989年3月成立的几年内,已经使贫困地区200多万已经失学、濒临失学或从未上过学的儿童得以就学;为贫困地区修建、改建、新建了近6000所希望小学;为贫困地区送去了1万套《希望书库》;表彰和培训了数千名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是民办教师。

    1998年是中国青基会既定的“希望工程”冲刺攻坚计划的最后一年。青基会推出’98“希望工程”志愿者劝募行动,招募20余万名志愿者,深入社区,贴近公众,以一种全新的社会化筹款方式,再次掀起了捐资助学的热潮。而1997年洪水肆虐期间,灾区大批农村小学被毁,学童无校可上的危难关头,青基会与全国200多家新闻媒体合作的’98“希望工程”救灾劝募行动,赢得捐助上亿元,救助3.9万名灾区儿童回到了校园,向灾区紧急提供2000多顶“帐篷希望小学”,资助灾区建设希望小学500多所,为灾毁学校迅速复课做出了突出贡献。1998年,全国“希望工程”实现筹资3.54亿元,其中中国青基会近2亿元,创下了10年来的最高记录。“希望工程”实施10年来,已经累计资助了200余万名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由于政府扶贫、普九力度的加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失学儿童的绝对数和失学儿童的比例都在逐年下降,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对社会的资助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8年后,“希望工程”的战略重心开始转移:“希望工程”由救助失学儿童转向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希望小学由硬件建设为主转向并以教师培训、现代化教学设施配置等软件建设为主。

    然而“希望工程”的建设过程也非一帆风顺,2002年3月《南方周末》用四个版面刊登该报驻京记者方进玉的调查报告《违规投资玷污“希望工程”·青基会负责人难辞其咎》,质疑基金会负责人徐永光在“希望工程”中的违规操作。“希望工程”遭遇信任危机。

    “希望工程”信任危机引发的全社会对中国“第三部门”的信誉危机,使康晓光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因为中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高层新智囊简介 >中国高层新智囊目录 > “希望工程”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