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咱们也打民主的旗号
辛亥十月发起的革命,毕竟因为革命军势单力薄,未能有迅速的、更大的进展而暂时停滞下来了。停滞在由炮火连天变成了南北和平谈判这个局面上。
在南方,革命党人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敌人的强大,用武力一时不易取胜。他们的目的之一是“驱除鞑虏”,清廷中的那么多汉人、无论从政的、从军的,他们都不是“鞑虏”。只要他们愿意和革命党联合,推翻清王朝,和谈就和谈。革命是大家的事,孙中山愿意和一切有志推翻封建王朝的人“共同奋斗!”
在北方,袁世凯的一沉一浮,他业经看清楚了大清王朝不是他的靠山,他在这棵大树下,已无“凉”可乘了。旗族一批权贵把他当成了眼中钉。那个“回籍养疴”的遭遇,还不是踢他滚蛋!袁世凯得感谢革命党,若不是武昌一义,他还不得在彰德默默无闻地蹲着。袁世凯曾经无可奈何地在彰德感叹:“回首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可是,他却从来都未“休”,他在漳河边上的洹上村,不是同时又发出“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和“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的誓愿么!革命军兴起了,袁世凯从浅显的漳河边又走出来了,他真想和革命军一起打进紫禁城去,把那些趾高气扬的皇族权贵和不可一世的八旗宠儿通通扫除掉!可是,袁世凯暂时还不想那样做。他的一切,还都是清王朝给他的,他马上那样做了,他要承担历北洋之虎段祺瑞史责任、落万世骂名的!可他又不能不感激革命党。所以,无心剿灭革命党,他的大军只在长江线上,转而进入和谈!“革命党是不在话下了,我看你朝廷作何处理。”
作了内阁总理大臣之后,袁世凯更觉根基深了,和谈提出了高高的法码,他对北京也放出种种危言。他像个坐观鹬蚌之争的渔人,想从双方都获得利益。
北方内患既平,吴禄贞、张绍曾一死一走,六镇、二十镇兵力仍归北洋系。段祺瑞看看北方没问题,自己的三镇队伍又回到了京郊,他索性率领第二军开赴湖北——名正言顺,他是朝廷任命“署湖广总督会办剿抚事宜”的,自然应去湖广。他的兵只到湖北边沿,便停下不走了——不必前进了,眼下正在谈判和平。
段祺瑞到湖北,知道袁世凯回北京去了。袁世凯是国务总理了,总理要料理国家大事,国家中枢在北京,他自然得以北京为中心。段祺瑞把军队安排好之后,便把业经是总参谋的徐树铮找到面前,聊聊当前大事。
湖北的北部,早已听不到枪声了,连武昌的炮火也平息了。南北正在和谈,孙中山又正在主持召开各省代表会议,准备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并且发出响亮声明,只要袁世凯能有办法把清帝赶下台,“今日清帝退位,明日拥公为总统”,孙中山的同盟会也不想“以武力夺取政权”了,只希望袁世凯能够拿主意。武力斗争业已变为政治斗争了,自然听不到枪声。
时值壬子(1912年)之初,北风料峭,旷野荒凉,因战乱而饥荒的黎民蠕动在村头街巷,和散乱的兵卒相间,却并无相容之意。颇有点春风得意的段祺瑞和徐树铮对面坐下之后,却紧紧地锁起了眉头。
“又铮,”段祺瑞手捧着茶杯,心不在焉地说:“我想问问你,袁大人率部南京,本来可以一鼓作气,直取胜利,却为何又按兵不动,而且搞什么和谈起来?”
徐树铮微微笑着,说:“袁大人有袁大人的打算,咱们有时猜不透。”
“革命军打过来了,迎敌就是了,还能有什么打算?”“我猜他有。”
“能有什么?”段祺瑞摇摇头。“你忘了,几天前,他还要咱们联合一些将领发出通电,‘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墨迹未干,言犹在耳,还会有变?”
徐树铮知道这件事,南北和谈进行了一段,谈得不合拢。南方原本答应和谈成功,由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