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借助老美压日俄
刀阔爷的工作--他要努力做两个方面的事:一是改革官制,一是改变外交。53岁的徐世昌,在翰林院和军机处那些清闲的岁月,却给了他意外的收获,使得他尚无握权之前便深谙了官该怎么当。官场其实就是人场,quot;一朝天子一朝臣quot;,谁都变不了这个事实,纵然你是一条龙,孤身一个,也施不了多大能耐。所以,徐世昌的改革官制,说到底,是把自己信得过的人拉到身边,派到要害处,为自己充门挡户!
东三省的官制改革雷厉风行地开始了,徐世昌是总督,统管东北全权,下设各省巡抚,省又设行台、司道,公署复设左右参赞;总督兼将军,巡抚兼副都统,道员兼参领,各县皆立巡警、劝学所、农会。一时间,奉天新政成了国中典范,连京师要人也争相仿照。官多了,钱多了,会堂、剧园、酒肆、娼馆,一下子百业都繁兴起来。国人都把这里赞为quot;由荒陋变繁庶quot;的新世界,就连大太监李莲英,也舍着脸皮把自己的侄儿李凤年送到东北,请徐世昌quot;多多关照quot;。徐世昌是得过李大太监好处的,李莲英又是慈禧面前的红人,袁世凯的盟兄弟,徐世昌自然另眼相待,虽然李风年不学无术,徐世昌还是给了他一个quot;道员quot;的官位。这便是当时国内外有识之士的评语说的:quot;外人振兴市政,在推广商业;中国振兴市政,在增设官僚。quot;
一日,徐世昌独坐督署,手捧香茶,闭目养神,正在暗自陶醉于升平的境况之中,他从北京带来的督署一等秘书官兼宪政调查局总办张瑞荫来到他面前。因为他们相处莫逆,张见徐从不须禀报,任自坐立,无话不谈。张瑞荫在徐世昌身旁坐下,不待徐问便先开口:quot;公好清闲哪,竟然独自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起来了!quot;
徐世昌听得人言,急忙坐起。见是张瑞荫,忙说:quot;我可没有陆放翁那种闲散的心情,人家是自置风炉此窗下,韧回陲思赋新诗,我呢,难得有片时的喘息,也就心安了。quot;
quot;是的,东北三省,万机待理,你是无心戏分茶的。quot;张瑞荫说:quot;有些事,我想同你细说说。quot;
quot;什么事?quot;徐世昌问quot;当紧吗?quot;quot;还是谈谈好。quot;
quot;那就请。quot;
quot;卜公,东北形势乐观不得呀!quot;quot;你指什么?quot;
quot;东北原本吏治不修,旗人骄横,quot;张瑞荫说:quot;近来,司、道、局乃至乡镇新去官员,多无所事事,唯日征逐狎游,一些地方形势愈恶,不仅旗人会借口兹事,汉人也会不安分。百业繁兴,多为虚张,不可不引起警惕呀!quot;
徐世昌脸上顿时冷清起来--
张瑞荫所言,徐世昌何尝不知,但却不得不视而不见。所有新人,无不是唯亲唯友,不给官做不行,给官做不好也得给;凡给官者,quot;月发百金,至薄亦五十金quot;。拿了钱,不干事,quot;敷行新政quot;,岂能见效。徐世昌只得轻叹着说:quot;东北形势,我岂能不知。但又不得不如此。诸公中饱之后,也许会好自为之。quot;
张瑞荫见徐世昌态度冷漠,也就不想多说了,只好环顾左右,起身告辞。徐世昌不挽留,但在送客时却心情沉沉地说:quot;张公,有句心里话不得不对你倾吐,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做官,做官的难处,莫过于离乡背井,到他乡外地做官。此景此情,愿阁下能够多多理解。quot;
quot;菊公不必再说了,我会理解你、同情你,更会支持你的。quot;说便从房中走了